可惜的是王伦根本不在乎,甚至懒得像周世宗那样反驳。
并不是所有的僧侣都在诅咒皇帝、诅咒朝廷、诅咒这个抑制佛教的王朝,也有少量僧人在学着变通,学着观察世界的变化。
就好比陕西、四川的许多僧人,主动修订以往的佛经,整理义辩,规范寺庙,严格遵循着佛教的戒律。
当然这与陕西、四川两行省佛经印刷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关系,但总归是有僧人愿意在朝廷划下的规则内谨慎行事的。
因此到了洪武十四年,朝廷抽调了一部分陕西僧侣,多为华严宗法师,前往朝鲜行省以及日本传教。
由于唐朝的强盛,汉传佛教也影响到了东北以及日本,其中华严宗祖庭为长安华严寺,故而传播的影响力最大。
但到了前宋,净土宗、天台宗等在高丽与日本的影响力日益剧增,高丽王国时代就形成了“五教二宗”,日本的佛教则渐渐有了本土化从而有别于汉传佛教的趋势。
王伦之所以选定华严宗,是因为华严宗有十玄无碍的理论,其中有一条就是“一多相容不同门”,简单地解释就是,一个事物与众多事物之间存在着相容相摄的关系。
也就是说,这个理论是勉强可以解释新汉对高丽的吞并,即“一”容“多”而不失“一”,甚至可以解释“夷入夏则为华”的中原传统儒家理念。
王伦希望通过宗教的洗脑,让朝鲜、日本更加方便地融入到中原王朝的统治当中,最终完成华夏化。
所以整个洪武十四年,王伦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整合宗教方面,思想的改造远比物质的改变更加艰难,不管能否成功,他都必须要尝试一下,从而寻求更有利于中原的路径。
尽管他本人是非常想要推广唯物主义的科学理念,但受限于时代科技的发展,在这个时代和时间线,宗教对于安抚心灵方面,至少还是有着巨大的作用。
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王伦都不可能放任宗教不管,所以他延续了中原王朝“俗世政权大于宗教”的传统,依靠着行政手段,对民间的信仰行为进行管理着。
与历朝历代设僧纲司、道纲司,并以僧侣、道士管理佛道事务不同,新汉的宗教管理部门归属礼部,官吏都是通过吏员考试选拔出来的新儒家弟子,朝廷绝不允许宗教人士主管宗教。
那岂不是让贪污犯监管金库一个样了么?
当华严宗法师受命前往朝鲜行省交流佛事的消息传到江南时,净土、天台等诸宗的僧侣们也慌了,内部很是保守的江南诸佛教宗派,终于意识到若自己再不努力,衣钵传承都要保不住了。
僧人们第一次联名奏请朝廷,希望也能够获取前往朝鲜并日本交流佛法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