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官府更注重
原因很简单,官府只是为朝廷压迫奴役百姓的政府机构,但士绅却是与自己的家乡父老打交道
在古时候,同乡之情可是相当讲究的,如果一个人达后,当了大官,不照顾照顾自己家乡的话,会被人戳脊梁骨的
一旦这种不顾及同乡的名声传到上官乃至君王耳朵里,对仕途可是一个大大的黑点
天地君亲师中,天地君固然高大上,但对于百姓而言太过遥远,真正亲身看到的,只有亲和师,一个是亲属家眷,一个是授业恩师,那都是中国古代深受儒家思想荼毒的百姓精神寄托所在
亲眷家属这个是依靠血脉联系,无法掌控,但授业恩师却可以
所谓桃李满天下的大贤,连皇帝老儿都不敢对其下手,正是因为这个大贤的徒子徒孙太多,而且大部分都有出息有能耐,皇帝一旦无端制裁这个大贤,将会受到所有的徒子徒孙的怨恨,哪怕再功利的人,在儒家思想统治的社会里,也必须做出为老师出力的态度
这是做当时社会做人的根本
相当于后世里,甭管这人依靠什么能耐,只要有钱就受人尊敬一个道理,一个时代一个普世价值观
士绅阶层与朝堂之上的关联,依靠的就是这类师生关系维系的,看似很单薄,却深得人心
要说师为士绅与朝堂的联系,那么士绅与底层百姓的联系,就利益的多
简单来说就是宗室与佃户之间的利益纠葛
普通百姓家庭为躲避高昂的朝廷赋税,将自己的田产挂在本地的举人地主老爷名下,举人老爷是可以免田税的,到时候这家佃户只需要向举人老爷定期缴纳相对较少的收成即可
本地的举人老爷,看在同乡和自身名声的份上,往往不会如同朝廷官府那样不讲情面,在灾年荒年都会适当减少佃户上供的收成,保证佃户能吃饱饭,因此,除了个别的恶少一般的地主家外,大多数的百姓佃户,都是打心眼里感激本地士绅的
这也属于人之常情,哪怕是在21世纪的中国,出身农村的人达有钱以后,不还是掏出大笔款项建设家乡农村,甚至干脆给家乡农村家家户户钞票
连金钱至上的21世纪中,中国人都讲究同乡之情,达后不忘本,更何况礼教严苛的古代封建时代
中国有句古话,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虽说有些夸张,但也道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这种利益纽带关系
比如说军队里有人当了军官,只要有条件,他必然会从自己的家乡里拉出几个乡亲青壮来充当自己的亲卫,以同乡之情辅以亲卫之利,可以说这种亲卫背叛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真要是有那种六亲不认的亲卫对提拔自己的同乡之主动刀子,那这个人今后基本上就绝了正经攀升的路子,连同乡的人都敢背叛,谁还敢用他
当然,这只是在中国古时候罢了,21世纪的中国是万万不能这么看的,兄弟之间互相诈骗的例子都比比皆是
正因如此,百姓或许对于高高在上的朝廷很是麻木,但却对自身利益相关的士绅老爷,很是重视
只要不是太愚蠢的士绅,都能通过日积月累的威望,轻易煽动一场民乱
就连当地的县太爷,都对乡村的士绅讳莫如深,在没有充足证据下,很少插手乡间的事务
乡村百姓如果有什么纠纷,更愿意找德高望重的士绅老爷评理,而不是去衙门
416章 取而代之八
啪
曾经英勇睿智的乾隆大帝将天津陷落的告急文书甩了军机首辅一脸,怒极而笑道:“好一个天下第一海关,好一个大清江山安如泰山
区区不到十日时间,几万天津边关军队,就土崩瓦解,连同整个天津城都落入海外汉人的手里,我们堂堂大清在战争开启一个月前,竟然丝毫战争信号都没有收到,我想问一句,你们这帮军机大臣整日里都干些什么”
御书房殿前一排胡子花白的军机大臣,五体投地的跪伏在地上,脑袋紧紧贴着地面,丝毫不敢抬头看盛怒中的乾隆帝,生怕成为了那个背黑锅的替罪羊
天津城陷落,督抚等大官与满城内的将军,一起殉了国,真是满城忠烈啊
然而,这也就意味着,天津城陷落的黑锅,没有足够分量的当事人背起来了
这么大一个败仗,自然不能找那些低级文官和军官顶罪,自然而然的,兵部里的一二品大员和总领全国政务军事的军机大臣,变得人人自危起来
满清帝国历来有过错,都是下臣奴才的错,无论皇帝老二再如何昏庸无能,也不可能犯错
这是政治正确
因为在满清帝国,皇帝背后站着的不是一家一姓的家天下,而是代表着数百万旗人满人的利益纠缠
满清帝国的皇帝之所以将中央集权发挥到了极致,不是靠其独特的法治和手腕,而是依靠着入关的这群满清旗人力挺而来的
数百万满人面对几个亿的汉人,想要稳固自身的统治和压迫,必须抱团取暖,努尔哈赤的子孙很清楚,他们的根子比当年的蒙古人还要不如
正是因为旗人吸取了历史上的教训,且时刻有着被汉人推翻的危机感,才造成了整个满清帝国高度的集权制度
旗人利用皇帝的高度集权层层压迫汉人百姓,满清帝国的皇帝也了解自己权利的根本,对同族的旗人颇多照顾
整个利益链条牢不可破
因此,只要满清帝国皇帝不是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