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昭王十六年(前980年),西周的天空下,一场风云正在悄然汇聚。周昭王端坐在巍峨的宫殿之中,眼神坚定而锐利,他的心中正谋划着一场关乎王朝兴衰的重大军事行动——亲率大军,对东夷各国展开一场规模宏大的军事威慑行动。
东夷,这个在古代泛指东方各族的称谓,自西周初年起,就一直是周王朝统治路上的一块“心病”。这些散落在东方大地的方国部落,就像一群不安分的野马,对周王朝的态度时而温顺驯服,时而又桀骜反叛。在西周初年,周公和周成王曾发起过东征,周朝的势力如汹涌的潮水般一度抵达今山东境地。然而,淮夷、徐夷等地却似那倔强的顽石,依旧不肯轻易屈服,时常掀起反叛的浪潮,一次次冲击着周王朝的统治秩序,成为了周王朝的心腹大患,令历代君王忧虑不已。
在这个充满挑战的历史背景下,考古发现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神秘之门,为我们揭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片段。周昭王在命令曾国君主南宫氏执行防御与征伐淮夷的使命后不久,又向他下达了新的任务。镈铭记曰:“昭王南行,豫(预)命于曾,咸成我事,左右有周。赐之用钺,用征南方。”这段古老的铭文,就像一把钥匙,解锁了历史的密码。它清晰地表明,昭王不仅有着征讨南方的宏伟计划,还提前对曾国君主下达了详尽的命令,郑重地赋予其征伐南方的重任。“于曾”即“往曾”,而“昭王南行”更是明确无误地指向昭王即将南伐荆州地区的荆楚。原来,昭王一生曾两次征伐楚国,首次征伐就发生在这意义非凡的昭王十六年。为了确保南征三苗后代楚蛮部族能够取得成功,昭王展现出了卓越的战略眼光,他深知稳固后方的重要性,于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向东夷进兵。
当周昭王的大军如钢铁洪流般压向东夷诸国时,强大的军事压力如同泰山压顶一般。东夷诸国在这股不可阻挡的力量面前,就像受惊的小鹿,纷纷望风归顺。他们再也不敢有丝毫的异动,只能乖乖地匍匐在周王朝的威严之下。到周昭王正式伐楚之时,东夷和南夷已有二十六邦国纷纷前来臣服朝见。这些邦国的使者们,带着珍贵的礼物和满满的诚意,长途跋涉来到周王朝的都城,向周昭王表达他们的忠诚。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无疑是周昭王雄才大略的有力证明,也极大地加强了周王朝对东夷诸国的控制力,让周王朝的威名在东方大地更加响亮。
通过这场东夷之战,周王朝成功地孤立了在荆州地区叛乱的三苗后代楚蛮部族。这一精妙的战略部署,就像精心布局的棋局,为后续南征荆楚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战略态势。与此同时,周王朝还将南国之淮夷视为重点防御对象,而控制繁阳则成为了征伐淮夷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周昭王就像一位高瞻远瞩的棋手,一步步地落子布局,为周王朝进一步扩展和巩固南方疆域奠定了坚实基础。
周昭王所征伐的虎方、三苗后裔楚蛮和扬越,泛指长江中游江汉之间的众多方国和部落。这一区域的土着被周人称为“荆”或者“楚荆”“荆楚”“荆蛮”“楚蛮”。在这些复杂的部族中,占比最多的是三苗后裔楚蛮部族,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是商朝的遗民。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些部族的势力不容小觑。他们在长江中游江汉一带扎根已久,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和社会组织,对周王朝的统治秩序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周昭王为了加强对这片区域的控制,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决定对虎方、三苗后代的楚蛮和扬越先后发起三次征伐。
据详细的史籍记载可知,周昭王十六年和十九年分别进行了这两次南征。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前841年国人暴动之后,中国历史才开始有较为明确且普遍认可的纪年,而在此之前周昭王时期的纪年无法严格对应公元纪年。在这两次南征过程中,周昭王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进行了严谨的军事部署。他选择在成周集结军队,成周这座城市在当时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军事枢纽,是当时的军事中心之一,便于调兵遣将。在这里,来自各地的兵力能够像百川归海一样有效地集中起来,形成强大的战斗力。与此同时,周昭王一声令下,各方诸侯纷纷响应,率领本国部队跟随自己南下征战。
在军队出征之前,还有一系列精心的准备工作。王室军队和诸侯国军队在南山开展了以狩猎为形式的作战演习。这场狩猎演习,看似是一场轻松的娱乐活动,实则暗藏玄机。在那茂密的山林之中,士兵们穿梭其中,追逐着猎物,就像在模拟真实的战斗场景。他们在狩猎中熟悉战斗流程,学会如何在复杂的地形中灵活应对敌人,提高自己的战斗技能。同时,不同部队之间的配合也在这次演习中得到了充分的磨合,大大增强了军队的协同作战能力。演习完毕之后,大军开始踏上征程。大军从上侯出发,这是一段充满挑战的行军之路,他们需要途经汝水和汜水,那滔滔的江水奔腾不息,给行军带来了不小的困难。接着又要经过方城、鄂师等地,最终到达汉水。这是一条较为复杂的行军路线,沿途需要经过多山、多水的复杂地形,对行军的组织和后勤保障是巨大的考验。为了确保后续征战的顺利进行,周朝大军的先头部队承担了多项重要任务。他们率先巡察经过的道路,仔细地对道路的通行状况进行检查评估,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的危险。先头部队还会在合适的地点建立周王行宫,行宫的建造不仅要考虑安全因素,还要兼顾舒适性,为后续大军到达后提供一个舒适的住宿和休息场所。并且,他们还要诏告南方曾国、邓国和鄂国等各诸侯国周王征荆楚的旨意。这不仅是简单地传达命令,更是一种对南方诸侯的军事动员和政治协调,让各方力量能够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先头部队同时在汉水中洲积贮军事物资,这些物资种类繁多,包括粮食、兵器、营帐等各种征战所需物品。充足的物资储备,就像坚实的后盾,为大军顺利渡过汉水去征伐荆楚做好了坚实的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