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浑身湿透还在帮我们搬沙袋,谁能不跟着拼?”村民王大姐的话引发共鸣。从党员干部到普通群众,一条“责任链”串联起守望相助的力量,全镇未发生一起因灾伤亡事件。
榜样力量 薪火相传:初心如磐映党徽**
“群众把安危托付给我们,我们就得扛得起这份信任!”这是茗子书记常挂在嘴边的话。从防汛一线到日常治理,她推行“民情日记”制度,累计解决群众诉求380余件;她牵头打造的“数字防汛平台”实现全镇水文监测实时预警,成为县级示范项目。
如今,在那个宁静祥和的村庄里,“有事找茗书记”这句话已经深深地印刻在了每一个村民的心头,仿佛成了一句口头禅般自然而然地从他们口中说出。每当遇到困难、产生纠纷或者需要寻求帮助时,村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那位总是面带微笑、亲切和蔼的茗书记。
然而,面对众人的赞誉和依赖,茗书记却总是谦逊地摆摆手说道:“我不过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基层代表罢了,没什么特别了不起的地方。只有当我的双脚踏满泥土,真正深入到这片土地之中,去感受乡亲们的喜怒哀乐,去了解他们最真实的需求和期望,我的心中才能够沉淀下那份真挚的情感。”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颗朴实无华的心,茗书记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地为村民们奉献着一切。她不辞辛劳地走村串户,与大家拉家常、谈心事;她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努力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她耐心倾听每一个诉求,并想尽办法为村民排忧解难……
渐渐地,茗书记的事迹传遍了整个乡镇。她的故事被精心编写进了镇党员教育案例当中,成为了激励无数年轻干部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生动教材。这些年轻人纷纷以茗书记为榜样,怀揣着“为民代言”的初心,投身于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之中,将这份使命和担当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记者手记】暴雨终会停歇,但为民服务的脚步永不停歇。茗子书记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因点滴坚守而动人。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正是千千万万这样的“平凡英雄”,用躬身实践诠释了“人民公仆”四字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