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庆五年八月下旬,秋高气爽,可大明王朝上下却如鼎沸之锅,处处洋溢着热烈欢腾的氛围。
天津港,因为通了铁路的缘故,成为一座繁忙的通商要地。
此刻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码头上,百姓们翘首以盼,目光紧紧锁住那海天相接之处。
远处,一支船队如黑色的巨龙破浪而来,船头猎猎作响的大明旗帜,在阳光照耀下鲜艳夺目,正是押解倭王归来的献俘队伍。
随着船队逐渐靠近,岸上瞬间爆发出排山倒海般的欢呼声。
“大明威武!”
“吾皇万岁!”
“……”
这呼喊声直冲云霄,仿佛要将这份喜悦传递到九霄云外。
当船只稳稳停靠码头,士兵们有序地将囚车卸下。囚车中,五短身材的倭王,如今如丧家之犬,面色惨白,眼神中满是恐惧与绝望。
天津港通往京师的蒸汽火车站,同样热闹非凡。
这座新建不久的火车站,被装点得焕然一新,红色绸缎挂满站台,随风飘舞,好似在为大明的荣耀欢歌。
百姓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围聚着,都想亲眼目睹献俘队伍乘坐蒸汽火车进京的历史性一幕。
献俘队伍从码头抵达火车站后,士兵们将倭王等一众俘虏小心押解上火车。
这一路上,全是抛下手头事情过来看热闹的百姓。
看到囚车里面的倭王,不少人都丢泥巴,但是被警戒的天津卫军卒给阻止了。
万一砸死了的话,还怎么献俘?
上了火车之后,伴着一声悠长的汽笛声,蒸汽火车缓缓启动,向着京师驶去。所有人都知道,抓来的倭王在这个火车内。
因此,火车所经之处,百姓们纷纷夹道欢呼,鞭炮声连绵不绝,响彻天地之间。
京师,这座承载着大明威严的古老都城,也早已沉浸在一片喜庆的海洋之中。
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红灯笼高高挂起,喜庆的对联贴满家家户户的门口。
百姓们身着盛装,从京城的各个角落涌向正阳门,等待着那激动人心的献俘仪式。
当蒸汽火车缓缓驶入京师站台,等候多时的士兵迅速将俘虏押解下车,排成纵队,朝着午门行进。
一路上,百姓们紧紧跟随,目光中满是愤怒与喜悦。
其中,一些来自江南沿海地区的百姓尤为激动。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眼中含泪,振臂高呼:“这些倭贼,当年在我家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今日终于遭报应了!”
他身旁的年轻人握紧拳头,咬牙切齿地说:“对,一定要让他们血债血偿!”
人群中不断传出对倭人的咒骂声,每一句都饱含着多年来积压的仇恨。
礼部尚书亲自指挥着仪式的各项准备工作,地点就选在了庄严肃穆的午门之外。
在午门之下,一座高高的观礼台搭建而起,台上摆满了精美的点心和茶水。
隆庆帝身着龙袍,头戴皇冠,端坐在观礼台中央,神色威严庄重。身旁是内阁首辅高拱、次辅张居正等一众朝廷重臣。
台下,大明禁军整齐列队,身着甲胄,手持长枪,如同一座座坚不可摧的堡垒,尽显大明军威。
献俘队伍来到午门之下,礼部尚书高声宣布:“献俘仪式,现在开始!”
首先是“宣捷”环节。
一位身着绯袍的官员阔步上前,展开手中捷报,声音洪亮地宣读:“隆庆五年,我大明远征军奉陛下圣谕,跨海征讨倭国。将士们英勇无畏,势如破竹,成功擒获倭王,扬我国威于海外……”
他每念一句,便停一下,由大嗓门的锦衣卫校尉齐声向外传话。
每一个字都如洪钟般在众人耳边回荡,百姓们听得热血沸腾,欢呼声、叫好声交织在一起。
宣布捷报完了之后,接着是“献俘”。
士兵们将倭王等一众俘虏押至观礼台前,强迫他们齐齐跪地。
倭王和他的陪衬全都面色如土,浑身止不住地颤抖,他们那见过这等局面。
礼部尚书上前,向隆庆帝奏道:“陛下,此乃倭国之主,及一众逆贼,已被我军擒获,请陛下发落。”
隆庆帝神色威严地扫视着台下的俘虏,按照事先安排的仪式内容,开始了他的表演。
这不,就见他眼神中透露出愤怒与威严,片刻后,缓缓开口:“倭国屡屡犯我边境,烧杀抢掠,奸淫掳掠,给我大明百姓带来了无尽的苦难,罪恶滔天,罄竹难书。今将其首领擒获,实乃上天庇佑我大明。朕意已决,倭王罪不可赦,处以凌迟之刑,以祭我大明无辜百姓在天之灵,让天下人知晓,犯我大明者,虽远必诛!”
那些大嗓门的锦衣卫校尉,一个个都是振奋地齐声传话,远远地把话传了出去。
围观的百姓听闻,先是一阵短暂的寂静,紧接着爆发出更加热烈的欢呼声。
“陛下圣明!”
“凌迟倭王,血债血偿!”
“……”
呼喊声响彻云霄!
特别是那些来自江南沿海的百姓,激动得相拥而泣,多年的血海深仇终于有望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