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俊很是爽快:“所有为帝国效力者,皆不会隐没其功勋,有不少外族之人获取帝国国公之爵位,或许,大相将来也能达成此项成就。”
有人拿来纸笔,禄东赞执笔在手,挑了一下眉毛:“越国公就不怕老夫在信笺之中耍弄什么手段,故意向大食人示警?”
房俊笑问:“您会那么做吗?”
“当然不会。”
“我也相信您不会。”
“呵呵……小狐狸,果然狡猾。”
“在您这条老狐狸面前,在下岂敢称一声‘狡猾’?您抬爱了。”
禄东赞摇摇头,再不多言,挥笔写了一封信,而后装入信封,从怀中取出一枚印章盖上印戳,交给房俊:“派人去我卧房,床底砖头有益处缝隙,信封塞入其中即可。下边是一处密道,有大食人日夜在此守候,但老夫从来不与其相见。”
房俊将信封交给程处默:“你亲自去办。”
“喏!”
……
翌日清晨,唐军拔营,倏忽而来、倏忽而退,一路向北撤退有如潮水一般撤得干干净净。
一路疾行,不敢有丝毫懈怠,直至由大斗拔谷横穿祁连山回到河西,全军上下才松了口气。
抵达甘州,裴行俭见到随行的禄东赞、悉多于父子,顿时惊得目瞪口呆,同时佩服得五体投地。
居然将禄东赞父子挟持而来,这等于对噶尔部落釜底抽薪,只要禄东赞活着一日,赞悉若、论钦陵兄弟从此只能对大唐千依百顺,不敢有丝毫违逆。
吐蕃乃蛮人,不知孝道,未必会因为父亲被敌人挟持而有所掣肘,但禄东赞在整个噶尔部落威望如山、有若神明,一旦被族人知晓赞悉若兄弟几个因不愿遵从大唐命令而害死禄东赞,必将群起而攻之,无论噶尔部落亦或是整个吐蕃,将再无他们兄弟立足之地。
等于一下子捏住了整个噶尔部落的咽喉……
“卢国公是否已经启程回京?”
“回大帅,卢国公已经率领所有左武卫将士启程回京,如今河西之防务由琅琊郡公负责。”
房俊对牛进达很是信任,此人看似木讷,实则既能冲锋陷阵、亦能坐镇指挥,乃不可多得之帅才,只不过因为贞观勋臣人才济济,这才名声不显。
“马上将河西所有防务移交给琅琊郡公,你随我一并前往西域,不可拖延,否则一旦下雪,路途难行。”
这个时候河西前往西域的道路虽然很是顺畅,但路况极差、遥远难行,一旦大雪封山,不仅途中时间成倍增加,条件更是恶劣,徒然消耗更多辎重不说,也会折损更多兵卒、战马。
不如趁着尚未下雪,急行军去往西域再做休整。
“诺。”
……
禄东赞披着一件大氅从马车上走下来,抬头看看阴云低垂、朔风阵阵,望着街道之上人来人往、商铺林立,行人虽是行色匆匆,但衣着得体、面色红润,房屋鳞次栉比,遂轻叹一声。
悉多于跟随其后,见状问道:“父亲因何叹息?”
“单以‘治民’而论,吐蕃不如大唐多矣。”
与赞普奋斗多年,固然统一高原、立志于雄霸天下,可吐蕃民众的生活却并未有太多改善,贵族自然锦衣玉食、生活奢靡,可底层的奴隶却连最基本的自由都没有,生死只在贵族一念之间,更遑论吃饱、吃好?
悉多于想了想,道:“吐蕃贫瘠,高原苦寒,物资不如大唐丰富,自然是比不过的。”
禄东赞摇摇头,没心思讨论下去。
事实上,他多年之前便对这个问题有过深入了解,何至于是吐蕃人的生活不如唐人?突厥人、高句丽人、倭人、乃至于西方的大食人……当所有人的生活都不如唐人的时候,就不能简单以物资丰富与否去论断了。
房俊从后走来,在大唐境内早已卸去甲胄,一身锦帽貂裘浑似翩翩佳公子,身姿挺拔英气勃勃,哪里有半分权倾朝野的霸道气势?
“大唐之所以富足,与是否苦寒无关。事实上,大唐之耕地数量若平摊至每一个人,其数值甚至远远不如高句丽、倭国,较之大食国更是差距甚远。可华夏先民自古以来面对饥饿、贫困之时,首先想到的是向土地索取,培育良种、改革技术、兴修水利……而不是如彼辈夷狄一般只知扛起刀枪四处掳掠。你们只知搞破坏,看似容易,实则其兴也勃焉、亡也忽焉,古往今来,多少蛮族走马灯一般兴起殒灭?华夏热衷于建设,初始很难,但却根基深厚,纵有衰弱之时王朝更迭,但只需熬过一段战乱岁月,便能够很快崛起。”
左近的唐军纷纷挺直腰杆,脸上洋溢着自豪、骄傲。
“所以吐蕃强盛与否,我们其实并不放在眼里,纵然任凭你们在高原之上啸傲一时又如何?不搞建设、也不懂建设,你们的未来只能是亡族灭种而已,就如同往昔的匈奴、如今的突厥一样,时光长河滚滚滔滔,所有蛮族都将湮灭其中,唯有华夏才是一块坚不可摧的礁石,任凭波浪滔天,我自岿然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