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帝望》开辟之初,那些圣兽尚未堕落成蛮荒异种之际,海外之地的海底明珠,总面积高达七十二个帝国疆域。
帝国疆域的实际面积,基本上是差不多的,只是依照其整体资源的丰厚程度,构成帝国疆域的县,数量在一千至一千五的范围。
整体资源越丰厚,县的面积越小,构成帝国疆域的县数也就越多。
海底明珠的整体资源,无疑是比较丰厚的那种,虽然称不上顶尖,但也称得上一流。
因此,海底明珠构成帝国疆域的标准,大约在一千四百三、四十个县上下。
当前已知最小的县,面积约九万平方公里,一般的县面积,则在二十至三十万平方公里的区间。
空岛的平均水平,大约十二万平方公里一个县,海底明珠稍微次一点,大概十五万平方公里一个县。
不要觉得这个数字好像不怎么样,要知道昔日匈奴帝国所占据的千胡草原,资源最丰厚的北疆地区,平均也就十八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一个县。
这里的一般水平,指的是整体而言,绝大多数的县面积都在这个范围,实际上还是有高低优劣之分。
以二十五万平方公里为界线,面积小于这个标准的,就已经是资源比较丰厚的县的,面积在二十八万至三十万平方公里的县,才是《帝望》的正常标准。
当然,上述有关于海底明珠的描述,指的是《帝望》开辟之初的情况。
蛮荒异种在远古蛮荒时期肆虐时,虽是集中在主大陆这边,可主大陆近海至海外之地外围海域的海底明珠,也遭到强烈的波及,几乎被摧毁殆尽。
随着大环境遭受破坏,《帝望》的游离能量含量无可避免地下滑,海底明珠受到极大的影响。
在空岛坠落,大海啸爆发的前夕,海底明珠只剩下六十几个帝国疆域,帝国疆域的构成也降至一千三百九十几个县,县的平均面积也扩大到十六万平方公里左右。
海底明珠虽然有大有小,可总的来说都只有一县之地的规模,面积在两千至五千平方公里不等。
以三千平方公里的均值做计算,平均一个县的面积为五十三座海底明珠,六十个帝国疆域,一个帝国疆域一千九百个县,就是四百四十二万座海底明珠。
在当时,存在漩涡通道的海底明珠,大约占海底明珠总数的千分之一,但这并不代表后来的特殊大漩涡,有四千四百二十个之多。
因为这些存在漩涡通道的海底明珠,大约只有三分之一的数量,随着空岛坠落和大海啸的爆发而破灭,却意外地保留住漩涡通道的部分特性,从而演化成特殊大漩涡。
换言之,海外之地四极的特殊大漩涡,大约只有一千四百七十座左右,平均一极存在三百九十座特殊大漩涡。
乍看之下似乎不少,可要考虑到海外之地的面积,这点数量真心不多。
重点是,特殊大漩涡的分布极不平均,有的特殊大漩涡相距不足千里,有的特殊大漩涡距离最近的特殊大漩涡,隔着近百万公里的距离,落差十分悬殊。
事实上,边狱四海存在两座特殊大漩涡,一座位于红土大陆东南方大约两万公里的位置,也就是沐云一行人从鱼人岛出发,最后找到并抵达的特殊大漩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