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国阳1996年的最后几天是在洛杉矶度过的。
开拓者在打完湖人后,留在洛杉矶继续客场挑战快船,接着要前往旧金山客战勇士。
到1997年第一天打完菲尼克斯太阳,结束客场之旅,回波特兰进行休整。
甘国阳这三场都禁赛,他干脆留在洛杉矶,没有跟着球队东奔西走。
一来作为老将,他可以少一些奔波之苦,趁着禁赛让体能得到一些恢复和积蓄。
他租了一个体育馆和健身房给自己每天训练健身保持状态。
因为1月4号禁赛结束后,开拓者要主场迎战芝加哥公牛。
又一次举世瞩目的甘乔大战在等着他,正好禁赛给了他悉心准备的机会。
二来,甘国阳要和好莱坞的片商、导演洽谈电影合作的事。
电影公司准备以他的故事为蓝本拍摄一部篮球电影,讲述他高中率领水钟队夺冠的传奇故事。
三一个,甘国阳想见一见自己的老朋友,和他们叙叙旧。
和湖人队的比赛结束后第二天,上午甘国阳跟随队友一起进行了投篮、战术训练。
虽然输掉了比赛,但开拓者上下士气却颇为旺盛,开拓者的球员们对阿甘的两拳津津乐道。
科比、小奥尼尔、本-华莱士等年轻球员望向甘国阳的眼神中又多了几分崇拜和憧憬。
他一拳干翻的可是联盟第一巨兽奥尼尔,那样的轻松,让人毫不怀疑他能一拳干翻一头牛。
甘国阳并未感到得意,反而在开战术会议时提醒大家,不要打架,不要冲动,冲动是魔鬼。
科比有些不服气,问:“你自己打完了,让别人不要打?”
甘国阳道:“我是阿甘,我会打架,你会吗,小科比?”
科比不说话了,别看他球场上争强好胜,打架他还真不会。
最多暗暗用肘子肘对手两下,而且肘的也不好,技巧粗糙。
NBA的篮球水平是一代高过一代,但打架水平是实打实的在下滑。
80年代大部分打架都是软绵绵装样子,已经被后来的球迷称为铁血强悍。
实际上和60、70年代完全无法相比,只是早些时候录像资源太少,球迷看不到。
甘国阳属于NBA斗殴江湖的最后一个大佬,再往后已经没有球员,尤其是球星会在场上真的大打出手了。
到90年代,对抗变得很激烈,但球场暴力事件越来越少,曾经每个比赛日都有暴力冲突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主要原因还是大家的身份变了,哪怕是角色球员,现在都是一年几十万美元,在90年代是妥妥的高收入人群。
一群富翁在场上打球,打架有失身份,还容易影响收入,把工作打没了怎么办?
1996年,中国人城镇居民平均年收入是6000多人民币,按照当时的汇率,大概700多美元,不吃不喝干上几百年,收入才能抵得上NBA角色球员一年的收入。
即便是收入更高的美国社会,NBA球员也早已不再是曾经的“劳工”阶层,在一次又一次的劳资谈判中,他们已经成为了和资本家平分利润的富裕阶层。
超级球星们更是拥有自己的品牌、公司,出入上流社会,灯红酒绿穿金戴银,妥妥的食利阶层,好好打球就行了,打什么架。
像甘国阳这种到了如此地位,拿到这么多荣誉的超级巨星,依旧在场上和人对打,真的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上午训练结束后,中午甘国阳驱车去了一趟英格尔伍德区的一栋公寓楼,探望在公寓里养伤的胡卫东。
胡卫东96年夏天正式加盟洛杉矶湖人,成为了紫金军团的一员,也成为第三位登陆NBA的中国球员。
1992年,杰里-韦斯特在中国国家队的训练中看上了胡卫东的天赋,一直念念不忘。
回到湖人后,韦斯特认为球队在替补席上缺少一个有远射能力,进攻端有活力的得分后卫。
于是在选秀大会上拿下了胡卫东,在经过一年多的交涉后,终于将胡卫东带到了太平洋彼岸。
不过1992年的时候,胡卫东22岁,勉强还有潜力和培养价值,到1996年胡卫东已经26岁了。
而且,中国篮坛一直有改年龄的坏传统,胡卫东参加青年赛时被改过出生日期为1972年,这样1992年他看起来是20岁。
但实际他是1970年出生,后来改了回来,于是他抵达湖人时,已经是个成熟球员的年龄,很难再有大的突破了。
饶是如此,洛杉矶球迷还是展现了巨大的热情,胡卫东的8号球衣在洛杉矶取得了很好的销量。
在夏天中国国家队来美和湖人队进行的夏季联赛对抗中,胡卫东更是表现出色拿下30分,给了湖人球迷不少遐想。
等到奥运会结束,胡卫东留在洛杉矶,开始正式成为湖人一员参加季前赛、常规赛,球迷们才知道,不是每个中国球员都是阿甘。
阿甘只有一个,当初的社会主义生化人计划,应该只给他一个人打了药。
贝尔曼作为湖人主教练给了胡卫东不少关照,不管是训练还是轮换,都给予胡卫东机会。
胡卫东在某些比赛中表现可圈可点,但随着赛季深入,他很快遇到了当年和宋涛一样的问题:伤病。
NBA的比赛强度和频繁度实在不是国内比赛可以相提并论的,胡卫东来美后非常努力,他遵循教练和营养师的建议,猛吃猛练,增加体重提升对抗。
但盲目快速提升体重的结果是导致关节承受的压力和磨损变大。
老胡在国家队和江苏队已经打过很多比赛,训练量也非常大,身上有很多伤病。
那时候中国的运动医疗水平很不发达,甘国阳带着国家队到波特兰训练时给所有人做检查,发现每个人都有一些陈旧性的老伤,且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
胡卫东作为年轻时能飞天遁地的后卫,没少在硬木地板上飞奔、扣篮,他的膝盖已经处在高危状态。
来到美国再一承压,搭配高强度的训练,体重增加带来高负荷,每周来回奔波,以及异国生活的孤单和艰辛,终于在12月的一次训练中,胡卫东倒下了。
他的伤和当初彼得洛维奇一样,膝盖十字韧带的部分撕裂。
可以保守治疗,也可以做手术,胡卫东不想轻易赛季报销,就选择了保守治疗,在公寓里养伤。
胡卫东在遥远的洛杉矶人生地不熟,身边没有一个熟悉的亲朋,受了伤没有人照顾他。
甘国阳知道消息后,打电话给在洛杉矶工作的朋友大雄,让他帮忙找了个家政护工照料老胡的生活。
后来胡卫东的母亲闻讯赶到美国来照顾小儿子,有母亲和护工在,胡卫东的生活才缓了口气。
这次来探望,甘国阳带了很多东西,吃的,喝的,用的,还有两件纪念品。
不过当他进到胡卫东租住的公寓时,还是觉得东西带少了。
公寓里布置的太简单了,甚至显得空旷,除了一些生活必备品和基本家电外,其它什么都没有。
胡母说这还是她来到美国后采购一番的成果,不然胡卫东住的哪叫公寓,简直是监牢。
胡卫东虽然来美国一段时间,但他性子还是那个年代传统的中国人,非常简朴,够吃够用就行。
那时候在中国“消费”这个概念和市场经济一道刚刚兴起,消费主义处在萌芽阶段,勤俭节约、物尽其用还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
而美国在1996年GDP已经达到了惊人的8万亿美元,是同时期中国的十倍,同时美国人口不到中国的四分之一,如此少的人口,如此高的GDP,海量的生产和消费是重要支撑。
当时的美国,哪怕是穷人,家里的冰箱、储物柜都时常满满当当。
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买不到。
大到房屋、汽车,小到剃须刀、牙刷,都是品类繁多,常换常新。
像甘有为这样的传统中国人,一根毛巾能用上好几年,用到有破洞都不肯扔。
而美国这边要么几个月一换,要么干脆用一次性纸巾,东西坏了不会补不会修,扔了换新的。
当时来美国的很多中国人都感到震惊,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冲击。
殊不知有一天中国也会如此,并且走的更远。
没有在公寓坐太久,甘国阳请胡卫东和胡母外出吃饭。
胡母坚持在家吃,说吃不惯外面的东西,于是胡卫东跟着甘国阳出了门。
胡卫东膝盖上戴着保护套,拄着拐杖下楼上车,甘国阳随口道:“你该买辆车的。”
胡卫东笑了笑,道:“我根本不会开车…我们那谁会开车啊。”
当时在国内,开车可妥妥是个技术活,不像美国开车属于必备技能,和会骑自行车一样。
“不考虑学学?”
“嗯…没想那么多。”
胡卫东性情内向,话不多,对于甘国阳的照顾他很感激,但不知道怎么表达。
甘国阳倒是不在乎,他通过胡卫东的回答意识到,看起来老胡对长时间留在美国缺少信心和准备。
就像当初宋涛,赴美打球看起来很美好,甘国阳的成功更是令人炫目,但真正到来才知道在NBA生存是多么艰难。
对那个年代的中国球员而言,最难的就是伤病关。
NBA对身体素质的要求太高了,在NBA生存属于典型的既要又要。
既要功率强,又要耐磨损,既要能超长待机,又要有瞬时爆发力。
胡卫东的身体素质在国内已经是顶尖,但受限于营养条件和医疗技术,底子没有欧美球员好,在NBA生存相当艰难。
甘国阳看过胡卫东的比赛录像,有些回合是可以打得很不错的,而且三个月来他进步很显著。
可体重和对抗一上来,身体吃不消就倒下了,没有健康的身体,一切都是白搭。
其余的像什么文化隔阂,心理障碍,语言问题等等,都是压死骆驼的稻草,不是根本问题。
一路上两人话不多,抵达预定的餐厅后,饿着肚子的两人立刻开点,放开肚皮大吃。
甘国阳展现了他惊人的食量,胡卫东本来没什么胃口,可看到甘国阳吃那么香,他也大快朵颐起来。
“在吃上一定不能亏待自己,多吃,多休息,才能多练,早康复。”
吃到一半,甘国阳擦了擦嘴,直接问道:“老胡,你以后什么打算,和我透个底。想留,还是想回?”
胡卫东放下筷子,眼神若有所思,这个问题是最近一直困扰他的难题。
走还是留?人生的一道道选择题令人困惑,令人迷茫。
当初愿意来NBA,高收入是一方面,更大的原因还是被NBA的五彩绚烂,最高篮球殿堂的荣誉所吸引。
甘国阳的经历给了很多中国篮球人NBA之梦,同时带来一个幻觉:打NBA挺容易的。
你看阿甘,把NBA那些老黑、白人打得五体投地,毫无办法,七个冠军统治力无与伦比。
等胡卫东真正来到NBA,来到美国才发现,事情并不简单,困难可以说是全方位的。
论训练的艰苦程度,NBA不见比国家队要更强,所以身体上的疲惫、伤痛可以忍耐。
可是精神的孤寂,无人鼓励,处处被压一头才是更大的挑战。
在国家队,尤其在江苏队,胡卫东是绝对的老大,所有人都围着他转打造战术。
到了湖人,这是NBA豪门,实力强悍,又有奥尼尔、基德这样的巨星,胡卫东一下子成了小卡拉米,边缘角色。
好在韦斯特、贝尔曼看在阿甘的面子上,对老胡比较照顾,给了机会和资源。
但NBA是非常现实的地方,所谓“培养”只会给极少数天才中的天才,其他人你拿了钱就要发挥作用。
胡卫东目前的实力,作用并不突出,还受了伤,自然而然受到冷落,能不能重新站起来全看他自己。
思索了好一会儿,老胡也只是说:“我再好好考虑考虑,先把我的伤养养。”
甘国阳从胡卫东的语气中听出了犹豫,他递了杯啤酒给老胡,道:“不管回还是留,都是你自己的选择,想清楚就行。留确实很难,回去的话,你能把在美国学到的东西带回去一些。多的我也不说,不管你做什么决定,告诉我一声,我会帮你处理好很多问题。”
胡卫东点点头,他不是很善于情感表达,就把甘国阳递过来的啤酒一饮而尽,以表示自己的感谢。
喝完啤酒,胡卫东觉得这个口味很熟悉,好像在哪儿喝过。
甘国阳道:“味道熟悉吧?是咱们的青岛啤酒。”
“青岛啤酒?青岛啤酒都卖到美国来了。”
“是啊,中国的酒在美国一样有销路。而且你知道是谁把这酒推销到这儿的吗?”
胡卫东摇了摇头,甘国阳卖了个关子,说晚上带他见个前辈。
下午胡卫东回去休息,甘国阳去健身房练了两个半小时的力量。
他将自己的时间排的满满当当,到了晚上,再去接胡卫东一起出来吃晚饭。
胡卫东在洛杉矶没有朋友,养伤期间无所事事,阿甘带着他出来吃饭他很乐意。
甘国阳挑了一家中国餐厅,胡卫东带着好奇的心态想阿甘要带自己见什么前辈?
到了才知道,甘国阳所说的前辈,竟然是曾经的国家男篮前锋张卫平。
张卫平和胡卫东属于两代国家男篮运动员,张卫平和穆铁柱是一代人。
张卫平退役时,胡卫东才11岁。
退役后,张卫平做过国家队的教练,后因为理念和派系原因,离开国家队远走美国。
1988年,甘国阳拿第一个三连冠时,张卫平在芝加哥大学工作。
出身优越,曾经是国家队成员的他,却在美国大学里给人打零工。
做过运动队做护理,给图书馆和书店做管理员,很是吃了一番苦。
后来因为家庭和感情问题,他在1992年又离开了芝加哥,孤身一人到洛杉矶闯荡。
这一年,张卫平已经42岁。
在洛杉矶从零开始的他,成为了一家啤酒销售公司的销售员,负责代理青岛啤酒在美国的销售。
靠着极强的能力,通过几年努力,他成为了公司西部地区的销售大区副经理,把青岛啤酒推广到了美国。
甘国阳退役搬回加州后,一次巧合遇到了这位后来在篮球解说界鼎鼎大名,但当时还在卖啤酒的前国手。
甘国阳和国家队的关系从80年代起就很好,85年来美国访问的那支国家队里也有张卫平的身影,两人是认识的。
但张卫平离开国家队来到美国后,从来都没有试着联系甘国阳寻求帮助,而是靠自己闯出一片天地——一片和篮球完全无关的天地。
他的坚韧和倔强可想而知。
两代国手见面,两人是有些尴尬的。
因为当初张卫平离开国家队是因为派系争斗,张卫平是争斗的失败方。
而胡卫东是被胜利方提拔选调到国家队的年轻球员,说白了,两人不是一派。
况且张卫平88年离开中国来到美国,算是脱离了国家篮球工作体系。
胡卫东来到洛杉矶湖人效力是全国皆知的篮坛大事,张卫平在洛杉矶这么久,并没有试着去联络胡卫东。
因为心里终究是有道坎过不去。
不过有甘国阳做中间人,这种尴尬很快就消弭于无形。
虽然差着辈,但在遥远的异国他乡能遇到说得上话的篮球人,那种感觉如同在沙漠里见到了水,肯定要痛饮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