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妹你过誉了。”
宗守一声失笑,一边继续拿起那一枚枚玉简,用意念扫荡。一边分神,调侃着水凌波。
“要你水凌波唤一声师兄,就这么难话说回来,我宗守虽被逼出云界,某人却连这个资格都没有。可叹可叹”
那水凌波恨的磨牙,接着又问:“你这般走马观花,到底想寻什么”
“不是寻,而是记下来”
也难怪水凌波想不到,修行到了灵境之后,就该求专精。
化繁为简,精研一两种大道即可。见识渊博,所学驳杂,有时候非但不会有益,反而会在一定时间,成为障碍。
此语说出,水凌波果然不解。宗守也不愿解释,他为自己选择的道途,就是道字。
天道的道,三千大道的道,大道至简的道,包容万象的道。
于是直接转开了话题:“不过也确实是顺便寻了一寻,看这里是否有暂时封禁灵识真元之术”
“封禁灵识真元之术你要此术何用”
那水凌波说完,又上下仔细看了宗守一眼,而后了然。
不同于她,在步入灵境之前,就有数十年的积累。可以顺理成章,就掌握住那新增的实力。
宗守的修为,进展实在太速。修为可谓一步登天,短短数载,就已成境强者。
偏偏实力,又是远远超出同阶的强大,
此时一举冲入到灵境后期,对己身的气力魂念,明显已经有些控制不住了。
估计宗守也已有察觉,这才要寻这类秘术。
凝思片刻,水凌波就一闪身,至偏远处,一个书架旁。将上方一枚玉简,往宗守所在,丢了过来。
“此是七转玄通入微禁对你而言,应该是最好不过。平时可封禁,慢慢打磨。功可七转,助你通玄入微。若遇战时,又可随时解开禁锁,全力而为。很是不错”
宗守将那玉简接在手中,以灵念稍稍一探,面上就浮露出喜色。
“多谢了”
这水凌波,果然是知他心意
他所需的正是此类功法,不禁感激。错非这女人。要想在这些玉简之中,寻得此法,怕不要几十天时间。
他在云界,最多只能停留两月时间。若在这藏书甲楼耽误太久,必定会误事。
“不用”
水凌波却冷哼了一声,御剑往门外兴趣。出门之前,却又再次开口。
“外域凶险,你需小心。云界大名鼎鼎的血剑妖君,可别死在外面”
第七九一章 道之疑难
“外域凶险,你需小心。云界大名鼎鼎的血剑妖君,可别死在外面”
宗守闻言一笑,这是第三个人这么说了。
水凌波这番话,语气虽是阴阳怪气,却带着浓浓关切。
“我这里却是无妨。倒是师妹你,坐镇穹境,云界内外逼攻,甚是棘手。这几十载时间,师妹怕是有的烦了。待得师兄我他日归来,师妹修为莫要被甩开太远才好。”
那水凌波气息明显一窒,接在再不理宗守,直接御空而去。
宗守则唇角轻挑,再次专注眼前。这手中玉简内的所有信息,他意念只是一个扫荡,就已记在心内。
再原地入定,推演参悟了一番,仅仅两个时辰,就已了悟大半。
“这门道法,好生了得,果真能通玄入微只需三年五载,就可解我祸患,却不知是何人所创”
寻常修士,除了那些靠外力得道之人,却也用不上此术。
宗守把这经文中,最后一段文字,观想了出来。
正是署名部分,而宗守瞬即,就又怔住。
羲子
创出此法之人,正是苍生道祖师
原来如此
大约在万载之前,那位羲子祖师,只怕也如他一般。也遇到过进展太速,气力魂念太强,以致近乎失控的祸患。
只是他宗守有先辈之法参照,羲子无处可学此类秘术,就只能创此七转玄通入微禁秘术。
一万载后,却便宜他
宗守笑了一笑,而后指尖处,连续七点精血弹出。
再催动印决,使这起点精血,都虚空变化,凝成一个个禁字灵禁。
其中四道符禁,印在他掌心足心。一个则居于眉心一点,元魂所在。一个则是刚好在心脏处。
最后一个,却沉入到他气海之内。
当这七转玄通入微禁秘法万成,宗守那一身暴躁气机,立时平复。
七道符禁,把这些真力,全数强压了下来。牢牢束缚在轮脉之内,无法动弹。
魂海之中,也同样如此。那涌动的魂力海洋。大半皆是凝固。
只是宗守,也同样无法将之御使。
“可惜了,这七转玄通入微禁还是有些瑕疵一旦运用起此术,修为就无法有寸进。看来羲子师尊,仍未将这秘法完善。”
可能是已经把真力膨胀的隐患解决,所以将之丢在一般,也可能是没有时间去完善。
总之这门七转玄通入微禁,确然是有不少的缺陷。
不过这只是小节,那些许小患。并不影响秘法本身的功用。
他如今最发愁的,其实还是这暴增的实力。
在彻底控制,再次达到入微之境前。还是别去考虑修行进境的好。
再催动灵决,而后那七个玄通入微灵禁,立时随他心念,都凝缩成了一点。
那符禁之力,立时消除大半。真力魂识,也再次挣开束缚。
宗守眸光一闪,透出了几分喜色。
“七成实力而且只需半息,就可增至九成”
这七转玄通入微禁,并非如水凌波所言那般。与人战时。可全力出手,只能释放出七成之力。
不过这七成实力,却是可立时解封,毫无凝滞
不愧是羲子所创,确然不凡实令他惊喜莫名
宗守所求的。也就只是这整肃真力魂识的两三年内,不至于太过虚弱,被别人趁机暗算而已。
而这七转玄通入微禁术,恰合他所需。
解决了这最大疑难,宗守心中立时一松。心中顾虑尽去。便在这藏书甲楼之内,随意浏览翻看了起来。
那些玉简,能记多少,便记多少。
不过这藏书甲楼内的小千世界,地域虽只千丈。可内中积存的书典玉简,却真正是极多。
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苍生道历代修士与许多散修的修道心得,对大道的领悟,心境历程。
无论成败,都是发人深省,可为前车之鉴。
经历万年积累,自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