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听后没有立即说话,他能从李明睿的话里听得出来,这家伙的确也有些了悟的意思。
“如今天下巨变,什么玻璃镜子,肥皂牙膏,什么电灯火车,还有自行车,新事物一出接着一出,除儒兵法等诸子百家外,更有什么物理化学生物之类的,老臣这脑子也不够用了,所以也不好在尸位素餐,这天下也该是由这一帮年轻人来帮着陛下治理了,老臣则也趁着还能走得动的几年多去见识见识多去学习学习。”
李明睿接着又笑着说道。
“也罢,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朕也不能拦你,奏疏拿来”
朱由校说着就拿起朱笔来,并摊开了手。
李明睿忙把奏疏递到了朱由校手里。
朱由校亲自批红后则道:“最近第四军在攻打暹罗时获得过一批暹罗皇室御用的绝色人妖,朕本来打算将这些男不男女不女的都杀掉,但听闻你近年尤好这口,就赏赐给你,但也得悠着点”
“微臣谢陛下恩典”李明睿忙跪下行礼。
朱由校见李明睿突然又有了些精神的样子不由得有些反胃,忙摆手道:“起来吧,你跟了朕这么久,也算是居功至伟,就以太傅之位致仕,听说令子颇善构造之学,就让他去工部营缮司挂个郎中之衔”
说着,朱由校就起身拍了拍李明睿的肩膀,又不由得环视了整个西暖阁一眼,卢象升、杨嗣昌、王承恩这些都是即便自己不在这个时代也会绽放光芒的人,唯独这个李明睿若不是自己简拔,在原本历史他到头也就是个翰林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明睿才算得上是自己真正的亲信,也是自己来到这个时代所取得的成就之一。
不过,李明睿这些年也从自己这个皇帝这里获得了不少好处,不仅仅是官当得越来越大,其家族产业也越来越大,俨然已经超过传统勋贵世家魏国公徐家之势。
如今又生前得了太傅之位致仕也算是尊崇至极。
李明睿一走,朱由校便让杨嗣昌接替了李明睿的职位,同时又新添了杨廷麟和郭之奇两名内阁成员。
内阁成员中,李明睿选择了告老还乡,成基命也已年近古稀而卧病在床,似乎也时日不长,总领大明整个科技与工业领域的徐光启虽说因为医学技术的发展而没有若原有历史在十六年前过世但现在的他也已是八十七的高龄,甚至也向朱由校辞过几次官,但因他在科学领域尤其是数理与力学方面的不可替代性,朱由校便没有答应他,但也没让他管政务。
因而内阁中尚还能办事的也就只有卢象升和敢过花甲之年不久的杨嗣昌,朱由校便不得不再选拔几个年轻人入阁。
杨廷麟在军队中做过第一军佥事,又在漠北做过巡抚,做过学部尚书即管过大明的教育,还在扶桑做过总督也有殖民地的管理经验,因其在皇家军事学堂进修过对自然科学领域也不陌生,因而进入帝国中枢倒也挺合适。
郭之奇是成基命推荐的人,标准的传统型清官,廉洁奉公,踏实肯干,在李明睿告老还乡前一年,礼部之事基本已由他负责,如今进入内阁倒也是正常升迁,再加上此人在原本历史上也算是抗清名臣,又不能让一干抱残守缺的守旧派大臣太过沮丧,朱由校倒也没阻拦他入阁。
如今整个内阁中,除掉杨嗣昌,大多与自己年龄相差无几,这在大明朝倒也难见。
第五百七十七章 科举改革
虽说对于帝王,四十来岁已是执政后期,但对于官场而已,四十来岁入值内阁算是年轻。
不过,这也是朱由校如今愿意看到的现象,帝国就需要一批年轻的官员来锐意进取,现在还不是保守维稳的时候。
不仅仅是内阁需要新鲜的血液,即便是六部都察院以及科研领域也需要新鲜血液。
在大明两院院士中,除徐光启外,宋应星、毕懋康、孙元化、伽利略等一批足以可称得上是这个时代最耀眼的科学巨匠大都已是垂垂老矣,甚至不少已经不得不离开了科研前线,而转为后方的教育工作。
为此,朱由校命令礼部投入巨资支持青年科学家的课题研究,并让学部加强对基础教育领域自然科学教育的普及程度。
朱由校准备让学部从新改良科举,参考现代高考制度,取消科举以八股文为主考试内容为儒家四书五经的主要模式。
随着主政的官员中接受过新思想新教育的官员越来越多,从根子上改变儒家对大明正统思想教育领域的统治地位已经具备了基础条件。
所以,朱由校也不会担心会因为改变科举考试形式而引起多大的社会动荡。
之前的大明教学是分两个系统的,一个是举业,一是启蒙,这两个系统之间教科书与教学方法不一样,而现在新式教育在杨廷麟、张岱与魏敏儿等人努力下已经占据了启蒙领域的基础教育,甚至在高等教育即直接可以做官方面也通过大学的形式有所渗透。
只是现在考取功名还是以八股取士为标准,如今改变取士方式倒也是回应接受大学教育的新士子的呼声。
当然,反对声也是有的,特别是那些所谓的儒学世家,他们这辈子在官场与商场所获得的一切特权都来自于他们自身一大利器,即四书五经的熟稔和一整套教育体系。
如今,朝廷改了八股时文取士标准,就等于剥夺了他们在这个世界上享受高人一等生活的最后屏障。
这比让当年让他们交商税,纳钱粮还要让他们难受,只是可惜的是,当今陛下早已消灭了北宗孔门,儒学各世早已没了脊梁骨,除了心理埋怨或者辞官不做以外,也别无办法。
不过,朱由校也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