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师里对 261 旅预备第一团任命营连级军官之前,陈哲就已经未雨绸缪,提前将自己精心挑选的军官名单上报给了陈颐鼎旅长。
这样一来,他就可以避免沈发藻在军官任命上动手脚,给自己的团队“掺沙子”。
与此同时,战区方面也采取了行动,他们越过 87 师师部,直接给预备第一团补充了两个新兵营。
这无疑是对陈哲团队的一次重要支援,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快速将这些缺乏训练的新兵融入到现有的部队中。
面对这个问题,陈哲展现出了他卓越的领导能力和果断决策。
他毫不犹豫地将这些新兵全部打散,然后根据各营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将他们分配到各个营中。
这样做不仅可以让新兵们更快地适应新环境,还能确保每个营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充,提升整体战斗力。
然而,这一决策却让新来的副团长江枫和参谋长周翰宇感到有些失落。
原本他们在团里有着重要的职责,但现在却被陈哲巧妙地“架空”了。
江枫被安排负责新兵训练,而周翰宇则负责通讯工作。
虽然这两项工作也都非常重要,但与他们之前的职责相比,显然是被边缘化了。
不过,陈哲并没有完全忽视他们的能力。
事实上,他对江枫和周翰宇的专业素养还是相当认可的。
只是在当前的情况下,他需要集中精力整合新的力量,确保预备第一团能够迅速形成战斗力。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这次调整,预备第一团的通讯能力得到了显着提升。
现在,团里一共有 3 部电台,一部放在团部,一部在一营,还有一部则部署在淀山湖附近。
这样的布局使得团部与各营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信息传递更加及时准确,为作战指挥提供了有力保障。
时间已经快到 11 月了,全团没打几仗,武器倒是补了不少。
本来从 171 师要来的一挺马克沁重机枪经过焊接把水管焊好了,后来又补充了 3 挺马克沁重机枪,被拆了一挺,又把修补过的马克沁装上脚架,换下一挺新的马克沁重机枪。
两挺马克沁重机枪被装上了双联装高射机枪脚架上,另外两个轻机枪脚架上装上了捷克Zb26,这样 3 挺高射机枪就可以猎装了。
这三挺高射机枪被分配给了炮营。
要知道,炮营目前仅有一门 92 步兵炮、三门 60 迫击炮以及一挺辽 13 式重机枪而已。
相比之下,步枪倒是补充了一些,但轻机枪和其他重武器却完全没有得到任何补充。
这无疑给炮营的战斗力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陈哲心里很清楚,这并不是陈旅长的问题,而是师长在故意刁难他们团,不愿意给他们提供重武器。
既然如此,陈哲也决定不再去主动争取。他心想:“你既然不给我重武器,那我也索性不打仗了。”
于是,他便以新兵训练不足为借口,躲在后边整训,让 521 团和 522 团去前线冲锋陷阵。
沈发藻对陈哲的这种做法虽然感到有些无奈,但也拿他毫无办法。
毕竟,陈哲的理由似乎也说得过去,而且他也不能强迫陈哲去打仗。
就在这几天里,陈哲还做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他通过铁壳船悄悄地运送了 300 支三八步枪和 6000 发子弹到苏州,并将这些武器卖给了金局长。
每支步枪的售价 18 个大洋,这可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最终,陈哲成功地收到了 5400 个大洋。
大洋是硬通货币,有了大洋和金条,跑到全国各地都能买到粮食,陈哲现在手上有60根小黄鱼,7000多个银元。
有了这些钱,就算短时间脱离国军序列也不会饿死,反正国军马上就要开始大溃退了。
国军退至苏州河南岸后,日军占领了苏州河北岸。
中央作战军正面缩小,因此第三战区撤销了中央作战军,仅分为左、右两翼作战军,分别由陈诚和张发奎指挥。
日军占领苏州河北岸后,于10月31日晨,向国军的阵地发起轰击。
至中午,日军第3师团的左翼部队开始在炮兵的掩护下强渡苏州河。
守军第88师、税警总团在周家镇、刘家屯附近与强渡苏州河的日军发生激烈战斗。
次日,日军的右翼部队也开始强渡苏州河,并一度占领姚家渡。
中国守军对此进行了顽强阻击,战斗至11月3日,日军主力仍被阻击于苏州河以北地区。
261旅奉命坚守北新泾沿河一带阻击日寇渡河。
日军多次组织强渡,均被261旅击退。
11 月初,寒风凛冽,日寇如饿狼般扑向 261 旅阵地。
他们集中了强大的空军和炮兵力量,对这片土地进行了疯狂的轰炸,一时间,火光冲天,硝烟弥漫,整个阵地都被爆炸的轰鸣声所笼罩。
陈颐鼎旅长深知这是日寇的一次大规模进攻,他们企图用猛烈的炮火掩护步兵强行渡过苏州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