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日早朝,几个大臣又提及了立后之事。
司马策虽然还没正式下过废后旨意,但是朝野上下心知肚明,张皇后怕是要在含章殿呆一辈子了。
这还是托了太子殿下的福,否则按照今上的作派,想是命都难保。
既然立后一事迫在眉睫,司马策也没在殿上驳斥。
只淡淡地应了一句:
“国无二后,朝无二尊,这个道理朕自然懂,想必众卿也懂。”
朝臣们面面相觑。
陛下的意思是,你们既知道一国不能有两个皇后,也应该知道朝堂不能两个人说了算。
以后一个个的都少跟朕唱反调。
就说陛下不可能乖乖听话,咱们他立后,他就以权相挟。
俗语说就是卖他三两鱼还要被饶把葱。
王太尉咂摸了一阵儿,第一个出来挨骂。
“陛下明鉴,母仪垂则,协和六宫,立后非独事,实系天道人伦。”
“说得好。”
司马策笑着看了王太尉一眼。
“既然是天道人伦,内外相维方可育化天下,朕欲立淑妃为后,你们可有异议?”
王太尉刚要开口,还未及出声,司马策却转头问谢昀。
“谢相?”
谢昀最近式微,不打算在这种无关宏旨的事上在得罪这位祖宗。
也因淑妃入宫几年,德行实在无从指摘。
因而揖手回:“臣以为淑妃娘娘坤德昭昭,可垂范六宫。”
司马策又笑问御史大夫:“你呢?”
御史当然不敢有意见,毕竟他之前就只虚担着三公的头衔。
御史台的大小事务基本都是郗原做主。
现在没了一个郗原,又来了一个刺头王显,他还得继续当这个应声虫。
所以此刻点头如捣米。
“臣也无有异议。”
“甚好。”
三公之中两公都没有异议,即便王太尉再不愿,这事也没有转圜的余地了。
至于其他的大臣,他们的意见也不重要。
司马策满意地看了看殿下的群臣,而后叫道:
“太常卿。”
易禾上前应诺:“臣在。”
“加封使持节,与三公同奉玺绶,择吉典仪。”
易禾没想到这么快就轮到她说话,当下神思飞转。
陛下让三公一同奉玺,意在昭示后位人选乃三公认可,且玺绶也由他们亲手奉上。
避免他们以后反咬一口。
而陛下仓促择定立后之事,所求绝非仪轨繁琐礼制完备。
求的是一个速战速决,以免余下时间给他们作妖。
那太常寺的进程就不能太拖沓。
“回陛下,太常寺上下今日卜选吉时,再告宗庙太庙,周堂避忌,而后即可典仪。”
司马策闻言,顿时觉得胸中舒畅。
“那便有劳太常卿入披香殿指点行放。”
……
立后事重,易禾一回到衙门就开始安排公务。
太常寺上下果真就忙翻了天。
公西如入值以来就没接过这么大的活,尤其听易禾说十日之内必得周全,当下就有些忙乱。
一会儿翻祝典,一会儿算告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