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抗菌防疫学校的建设正稳步推进,但如同所有复杂的工程项目一样,前行的道路上难免会遭遇绊脚石。这一次,横亘在众人面前的是稀土抗菌材料与原有建筑结构的融合问题。
工程队在对教学楼进行升级改造时,首先察觉到了这一棘手难题。当他们试图将新型的稀土抗菌涂料应用于教学楼的墙面时,发现涂料与原有的墙面基层结合并不理想。原有的墙面经过多年的使用,表面已经形成了一层老化的漆膜和灰尘,即便经过清洁处理,新涂抹的稀土抗菌涂料仍然出现了局部脱落、起鼓的现象。这不仅影响了墙面的美观,更严重的是,可能会削弱稀土抗菌材料的抗菌效果,无法实现预期的防疫功能。
与此同时,在对体育馆的改造中,技术人员希望在加固原有建筑结构的同时,融入稀土抗菌管材作为通风管道的一部分,以确保馆内空气环境的卫生安全。然而,在实际安装过程中,他们发现稀土抗菌管材的尺寸规格与原有通风系统的接口存在细微差异,而且由于两种材料的材质特性不同,常规的连接方式无法保证接口处的密封性和稳定性,这可能导致通风系统运行时出现漏风、噪音过大等问题,进而影响整个体育馆的空气流通和环境质量。
这些问题一经发现,立刻引起了各方的高度重视。工程队迅速将情况反馈给了设计院,同时通知了技术部和供应链管理部。一场紧急的研讨会随即在施工现场的临时会议室召开。
设计院的专家们首先发言,他们带着原有的建筑设计图纸,仔细分析了原有建筑结构的特点和材料特性。一位资深的建筑设计师指出:“原有的墙面结构在设计之初并没有考虑到如今新型抗菌材料的应用,其基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与稀土抗菌涂料的适配性需要重新评估。我们可能需要对墙面基层进行特殊处理,或者调整涂料的配方,以增强两者之间的附着力。”
技术部的成员们则从稀土抗菌材料的专业角度发表看法。一位材料专家皱着眉头说道:“稀土抗菌材料虽然在抗菌性能上表现卓越,但它的一些特性在与传统建筑材料结合时确实会带来挑战。就像管材连接的问题,我们需要研发一种新的连接工艺,既能适应两种材料不同的材质,又能保证接口的密封性和稳定性。这可能需要一些时间进行实验和测试。”
供应链管理部的负责人也表示:“我们会积极与材料供应商沟通,看看他们在其他项目中是否遇到过类似问题,有没有一些成熟的解决方案可以借鉴。同时,我们也会督促供应商配合技术部进行相关的材料改进和工艺研发,确保能够及时提供符合要求的材料。”
工程队队长神情严肃地总结道:“时间紧迫,学校建设不能因为这些问题而停滞不前。我们需要尽快制定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不影响整体工程进度。”会议室内气氛凝重,每个人都深知摆在面前的难题艰巨,但他们也都怀着坚定的决心,势要攻克这一道道难关,让稀土抗菌材料能完美融入原有建筑结构,为稀土抗菌防疫学校的建设扫除障碍。
在紧急研讨会之后,各方迅速行动起来,针对稀土抗菌材料与原有建筑结构融合的难题展开深入研究与实践。
设计院的专家们一头扎进了实验室,对原有墙面材料进行全面的成分分析和性能测试。他们通过先进的仪器设备,精确测定墙面基层的酸碱度、孔隙率以及表面粗糙度等各项参数。同时,与稀土抗菌涂料的生产厂家技术人员紧密合作,根据墙面基层的特性,对涂料配方进行微调。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他们尝试在涂料中添加特殊的附着力促进剂,这种添加剂能够与墙面基层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形成一种稳固的化学键,从而大大增强涂料与墙面的结合力。
技术部则将重点放在解决稀土抗菌管材与原有通风系统接口的连接问题上。他们组织了一支由机械工程师、材料工程师和工艺工程师组成的跨专业团队,日夜奋战。首先,对原有通风系统接口和稀土抗菌管材的尺寸进行更精确的测量,利用三维建模技术,模拟不同连接方式下接口处的应力分布和密封情况。经过反复模拟和分析,他们提出了一种创新的连接方案——采用一种特制的过渡连接件。这种连接件由两种不同材质组成,一端与原有通风管道接口紧密契合,另一端则与稀土抗菌管材完美连接,中间通过一种弹性密封材料填充,既能补偿两种管材因材质差异引起的热胀冷缩,又能确保接口处的密封性。
为了验证这些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工程队在施工现场选取了几处具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小规模试验。对于墙面涂料的试验,他们严格按照设计院专家制定的新施工工艺进行操作,先对墙面基层进行特殊的打磨和清洁处理,然后分多次涂刷添加了附着力促进剂的稀土抗菌涂料。在涂刷过程中,密切观察涂料的附着情况和干燥后的效果。对于通风管道连接的试验,按照技术部设计的方案安装特制的过渡连接件,并对整个通风系统进行模拟运行测试,监测接口处是否有漏风现象,以及运行时产生的噪音和振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