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这些隋朝积累的粮食基本上在隋唐乱世之中消耗殆尽了。”
“大家想想那些起兵造反的人第一步就是开仓放粮,收买人心。”
“李密,李渊,窦建德等等,只要起义了就占据粮仓,开仓放粮,和充当军队的粮食。”
“还非常的浪费,比如李密占据了洛口仓,开仓放粮收买人心。”
“几十万,上百万的老百姓疯狂的从粮仓毫无秩序的夺取粮食。”
“浪费的粮食从洛水两岸10里之间望者皆如白沙。”
“等到大唐建立,隋朝粮食早就消耗殆尽了。”
“第二,唐初着名名臣马周上书,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
“如果不熟悉古代存放东西的名称可能会被误导。”
“府,用来收藏文书档案,库,用来存放金银财宝。”
“存放粮食的有一句诗句,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仓,用来存储谷子。廪,用来存储米。”
“大唐初期经济真的很惨。”
“我们直接来看隋朝和唐朝的对比,隋炀帝在位期间,史书记载,是时天下凡有郡县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有奇。”
“17年之后,贞观初年,《新唐书·食货志》户不及300万,绢一匹易米一斗。”
“前后相差500万户人口,一户按照五口人,2500万在短短17年时间死了。”
“一定有人躲进深山老林,一定有人不在户籍之上,豪门世家一定隐藏人口等等。”
“但,隋炀帝时期也有这些现象。”
“隋朝到唐朝的短短17年时间死了上千万人。”
“主要原因就是隋炀帝发了疯的滥用民力和隋唐动乱导致上千万人死亡。”
“真该死啊!”
“山东是农民起义,人口衰减最多一个地区。”
“哪怕到了贞观六年,史书对于山东的描写是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
“这就是李世民接手的大唐,总的来说是一个烂摊子。”
刘邦:“这不和西汉初期差不多啊!乱世的故事适合英雄却不适合老百姓。”
刘恒:“难怪李世民能当文皇帝。”
叶枫:“贞观之治,李世民做到了不折腾老百姓。”
“通过自己和臣子各种有利于老百姓的政策,总结就是仁政,减少老百姓的负担,鼓励老百姓休养生息和积极从事农业生产等等。”
“这是李世民和众多臣子的功劳。”
“但,贞观之治能取得如此成功离不开老百姓自身的奋斗,老百姓从战乱之中活下来渴望新的生活。”
“她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新生活。”
“可以说,贞观之治是李世民以及臣子和天下所有老百姓共同创造出来的。”
“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功劳。”
“而在李世民踌躇满志收拾山河之时,东突厥颉利可汗率领10多万大军南下,兵临渭水北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