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长安府被动乱波及,因为身处动乱的核心,方圆数百里都是一片狼藉,许多地方都成了白地,之前的官员不是被杀就是逃之夭夭。
三年前赵鑫上任时,盗匪、饥民和逃兵将偌大的长安府弄得民不聊生,一片荒芜,到处断壁残桓,处处白骨,饿殍遍地。
赵鑫上任后,朝廷派出边军配合他,收留救济难民,出台减免赋税政策,招降那些被裹挟的贫民土匪,对罪大恶极的兵匪坚决铲除,绝不手软,怀柔和铁血手段并用,仅用了半年时间,就基本恢复了长安府的秩序,到现在已经有了初步的繁华,赵鑫的手段可见一斑。
虽然长安府太守才是主政长官,但这位太守年纪太大了,六十多快七十岁了,只等着致仕回家呢,尤其得知赵鑫是皇帝钦定,再加年富力强时,就放手不管,一切都是赵鑫说了算。
三年前得知长安府丞是赵鑫时,次子孙诩淦就和他联系上了,不仅带着厚礼登门,每年年底都会送上不菲的礼金,这才将彼此的关系稳定下来,孙家在长安府也算是有了靠山。
这两年孙家的生意能有很大的起色,与赵鑫暗地里的关照分不开,这一点他倒是很感激,也很知足。
官场上的人还能记着自己当年那点儿香火情,就算为了金钱,也已经很不容易了,当初自己致仕回家时,临走时赵鑫也是为数不多上门看望的人之一,这一点让他也曾经很感慨。
毕竟当时的前朝皇室是以心胸狭窄而闻名,不是谁都能顶着被皇家惦记,从而影响仕途的危险,去给一个过气的人去送行的。
当然,那位太守孙家也没落下,每年的节日都会送上不薄的礼金,就为了能让他不找孙家的麻烦。
今天他亲自登门,赵鑫表现的也很真诚,很亲近,并没有怠慢自己,也没有虚假的客套,说明他心里还没忘记自己的提携之恩,这已经是足够了。
两人在书房谈了很多,交流了对眼下局势的看法,特别是皇子们之间对储位的争夺,让他有醍醐灌顶之感,而赵鑫对新朝皇室的推崇,更让他对新朝的皇室有了一个新的认知,也对此次长安府之行有了更多的感悟和庆幸。
幸亏自己放下身份,舍出老脸来府城探路,这一次还真是收获不小。
首先对大局有了一个更清醒的认识,以后会少走许多弯路;再一个就是当今皇帝城府很深,性格强势,不喜欢他的臣子去干涉一个臣子本分之外的事情,换句话说,皇室继承人的问题,谁也别想对他施加影响。
据说有的朝臣做的有些过火,已经被皇帝或呵斥或警告或罢免了,让许多蠢蠢欲动的朝臣都歇了心思,除了那些皇子们的外戚无法置身事外,没有退路之外,朝臣们脑子清楚的都没谁敢提前站队。
但也有不少想要投机的朝臣,暗地里脚踩几只船,这样的人皇帝自然心中有数,前途就可想而知了。
他本就对刘时荣的某些做法不敢苟同,赵鑫的提醒,更坚定了他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