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重稼也竖起了耳朵,站在不远处偷偷地瞄着他们,神情有些不自然。
傅天佑四下看了看,见大堂里不时有进出的房客和小伙计,实在不是个畅谈的地方,就苦笑了一下说:“咱们还是回屋吧,回去我都告诉你们!”
“对对对!你看我这个猪脑袋,怎么在这里问起来了?走走走,回屋,回屋!”
杨昌霖懊恼的拍了一下脑袋,拉着傅天佑就往楼上走,谢柏峰赶紧跟在了后面,喻重稼犹豫了一下,最后也跟了上来。
回到屋子,傅天佑并没有第一时间讲述在刘府做客的经历,而是跟客栈伙计要了热水洗漱了一番,感觉松快了些,才开始将在刘府的事情娓娓向他们道来。
其实,此次去刘府,傅天佑和李牧桓、周廷旭就是个陪衬,刘时荣就算致仕回家,也是有品级的朝廷命官,而他们只是乡下的学子,至今连个秀才都没考上,在身份上存在着巨大的落差,刘时荣能看在孙嵩闰的面子上,让他们登门,就已经是破了例了!
也难怪刘时荣会限定名额,不是什么人都能有那个资格聆听一位侍郎的教诲的,只不过这些教诲,你得有选择的听。
首先,刘时荣告诉他们,恢复科举势在必行,最迟后年朝廷就会有旨意下来,让他们做好准备。
其实在唐朝时期已经施行了科举制,有一套选拔人才的制度,而且制度相对很完善,涉及到的科目非常广泛,最后形成了帖经、口试、墨义、策问和诗赋五种方法。
箫雄文建立齐国后,革除旧制,重新制定了科举制,将寒门子弟纳入了选材范畴,这才有了科举取士。
傅天佑听了,却若有所思。
再好的科举制度也得有监察机构监督才行,后来的科举制其实已经形同虚设,科举中的舞弊屡见不鲜,加上上下贪墨成风,奸邪当道,把持朝政,最终却被一场叛乱推翻了朝廷,不得不说是一场讽刺。
刘时荣简单的给他们解释了一番科举的由来,接着给他们分析了眼下的朝局,详细解说了朝中存在的几股势力。
齐国新旧两朝都延续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将中央大权划分到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长官都是宰相,这样平分了相权,又互相牵制,避免了大权的集中。
六部就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六部虽然各不统属,品级也是平级,但吏部尚书明显比其它尚书更有权势。
而三省宰相的权势无疑是最大的,在朝中形成了各自的势力,六部尚书也各自依附在三位尚书身边,朝中大臣们也大部分投靠了各方势力,在朝中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势力圈子。
还有就是几位成年的皇子。
当今皇上坐上皇位前,虽然是前朝皇族远支,但当时也是一方豪强,可谓兵强马壮,不然也不会在短短几年之内,就力挽狂澜平定了叛乱,在前朝最后一位小皇子几次禅让之后,就名正言顺的坐上了那把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