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该说的都说了,要是太后一点也听不进去的话,他没辙。
无论助力有多大,也改变不了他变法的决心。
李太后其实并无刘太后那般的政治远见。
倒不是单纯的因为她接触朝堂的时间少,而是性格使然。
之所以她一心坚守太祖法制,自然也是因为她只能看到崇文抑武的国策,能让君主将兵权牢牢掌控在手中。
至于外敌,她没想那么多。
因为大宋曾经打败过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两国之间便能和平共处。
在她眼里,大宋能维持今日的局面就很好。
至于未来的大宋变成什么样子,会不会亡国,那是后世子孙该考虑的事情。
不过,听到包拯方才苦口婆心的分析后,她的神色也出现了波动。
只觉后背有一股冷风吹过一般,凉飕飕的,心中涌出一股隐隐的不安。
“唉……”她长叹口气,“哀家不懂什么国事,哀家想看到的只是大宋江山稳固,天下太平。”
包拯心中暗暗冷笑一声,面色越发严肃郑重,意味深长地道:“太后,大宋三冗问题严重,军队缺乏战斗力,这样的大宋,试问又如何稳固太平!”
“包拯推行变法,整顿朝纲,不就是为了大宋的长治久安,为了天下太平么?”
“无论太后反对与否,包拯变法的决心不会动摇。”
“倘若太后疑臣有异心,大可随时砍了臣的这颗脑袋,包拯身为宋人,实在不想成为亡国奴,眼睁睁看着大宋覆灭。”
太后听到这里,花容失色,吃惊不小。
“包卿何出此言,哀家从未怀疑过你对大宋的忠贞和用心,包卿莫要如此。”
“也罢!”
瞧着包拯那斩钉截铁的样子,她不禁一声长叹。
“国家大事,非哀家一介女流所能干涉,你们看着办吧,但愿是哀家杞人忧天。”
包拯抱了抱拳:“多谢太后的信任。”
“哀家乏了,就不叨扰包卿了。”
“包拯恭送太后!”
包拯一直将太后送出门外,方才回房。
公主却早已在房里等候。
“太后和驸马说了些什么。”
包拯幽幽道:“公主何必明知故问,除了询问变法之事,还能是什么。”
“如此说来,太后也不赞同驸马变法?”
“嗯!”包拯点点头,“太后反对,不过是预料之中的事。”
公主略作沉吟,美眸认真地盯着包拯:“驸马当真决意要推翻太祖定下的国策吗?”
“当然,公主难道还不明白包拯的脾气么?”
“我若决定的事,就没有更待的道理。”
公主也不禁怅然:“我当然知道驸马的脾气,也明白驸马的用心良苦,然而此事与其他事不同,此乃一条不归路。”
“动摇太祖定下的国策,这意味着驸马今后成为众矢之的,和整个士大夫集团割裂,今后的道路恐怕会更加荆棘丛生。”
包拯坦然一笑:“变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充满着鲜血。只要公主能支持我,我就没什么可后悔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