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朝后,姜炜把孩子抱了过来,姜珩抚摸着他的眉眼,有些怀念“和昭胤真像啊”想起昭胤,姜珩心情便不太好,抱过孩子“就叫以安,朕希望他岁岁平安”姜炜松了口气,虽说昭胤是被王氏害死的,但他总觉得跟这个名字也有关系“谢父皇赐名”姜珩抱着孩子,也熄灭了封他为太孙的想法,平安就好,以后的事以后再说。
自姜珩正式掌权后,大孟的国力日渐强盛,百姓安居乐业,姜珩推行新政,注重民生,减免赋税,兴修水利,使得农业丰收,商业繁荣。百姓自然称赞姜珩的仁政,至于前些年散布姜珩暴虐成性的谣言,他们早已不信,如果不是那些人做错事,皇上怎会杀他们,皇上也从未对无辜百姓下手。如今,街头巷尾皆是欢声笑语,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喜悦。
西凉王重病,昭华开始了她半执政之路,昭华的成功让姜珩有了新的想法,女子不比男子差,尽管昭华是有他的帮助,但终究是靠自己在西凉站稳脚跟,还能让那么多人心甘情愿的效忠于她。
或许,他可以试着让女子参政?姜珩沉思良久,这件事会触及很多人的利益,比其它政策更难推行,但若能打破陈规,栋梁之才岂不是更多?他的选择也会变多,不过,先试探着让女子出门从商,逐步开放市场,允许女性经营商铺,参与贸易,借此观察社会反响。若成效显着,再逐步推进至文官选拔,给予女子更多施展才华的空间。
于是第二日上朝的时候,姜珩郑重提出女子从商的议题“诸位爱卿,朕意欲开放女子从商”这件事姜珩没告诉任何人这件事,突然开口,打了所有人措手不及“皇上,女子怎可抛头露面?”“若是她们从商,家中岂不是无人看守”“不可啊,自古以来哪有这样的先例”“女子从商,有悖常理!”姜珩脸色不变,听着他们争执。
“太子,你觉得如何”太子沉思片刻,缓缓开口“父皇,儿臣以为,此举虽破旧例,但若能促进民生,何尝不是好事?不妨先试行,观其成效再作定夺。”“顺王觉得呢”顺王皱眉思索,终道“臣以为太子所言极是,试行后再议,既不悖常理,亦能探明利弊。”
朝臣跟见了鬼一样看着姜烨,竟然没和太子对着干,姜烨丝毫不在意这件事,从商就从商,只是父皇明显想推行,自己又何必阻拦?不如顺水推舟,还能让父皇对自己更满意“李昭,你说说”李昭沉吟片刻,拱手道“陛下,臣以为太子与顺王所言甚是,开放女子从商,或能激发民间活力,不妨一试。”
反对的大部分人都是守旧派,瞧不起女子,担心女子从商会不管家业,但皇上和几个皇子都愿意,御史台也没反对,没办法只能同意,想着回去管好自己的妻子女儿,不让她们抛头露面。
“听说了吗,皇上允许女子从商”“那些大臣能同意?”“皇上是天下之主,他们哪敢拒绝”“你说我们要不要去试试,日日在府中,遵从什么三从四德”“可是现在没人第一个出头,我不太敢”“我爹肯定不愿意”几个女子互相讨论着,但无人敢做第一人,宫中的姜珩却有些头疼,政令是通过了,可是无人敢试行。
在众臣还没反应过来时,姜珩已经下达了第二道政令“鸿启三十四年科举,男子女子皆可参加”这下这些人是真坐不住了,女子怎么能和他们一样做官,从商也就罢了,做官岂不是乱了纲常?
“皇上三思”群臣跪了一地,姜炜几人也对姜珩的这个政令极为震惊,女子怎可做官!“父皇”姜珩看了他们一眼“皇后在朕重病时,监政未出一错,昭元文公主和亲西凉,如今已执政,萧氏以女子之身和朕斗了数年”姜珩为了举例,连他讨厌的萧氏都搬出来了“女子做官又如何呢,太子?”似笑非笑的眼神看着姜炜
姜炜才想起自己母后不止一次监政,和父皇经常谈论政事,甚至提出过不少良策,自己如今若是阻止女子入朝,那自己母后从前的行为又算什么?“儿臣觉得此举甚好”最终还是支持了这件事情,“父皇,女子若是为官,家中没人管理,社会秩序岂不是会乱?”姜烨开口道
“姜烨,你未免小看了女子。女子既能持家,亦能治国,况且,为何一定要是女子持家呢,男子亦能分担家务,家庭与国家同理,分工不应以性别为限”姜烨没再开口,不想招致父皇不悦。朝臣长跪不起,想要姜珩收回成命“朕不会改变主意的,你们想贵就贵吧”姜珩拂袖离去,留下朝臣面面相觑。
姜炜叹了口气,眼神示意青玄宫的人离开,一群人跟着姜炜离去,姜烨也紧跟着离去,两人或多或少让一些大臣离开,剩下的大臣们无奈,只得缓缓起身,他们已经看到家里鸡飞狗跳的样子了,前段时间都还闹着要经商,如今又可以做官,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啊。
政令下发到全国各地,有才的女子看到了希望,纷纷开始准备科举,但一些夫子根本不愿意为女子上课,但这些女子并未气馁,各地也出现了不少女夫子,她们深知,只要有一个女子做到朝廷大官,女子的地位才会真正的改变。她们互相鼓励,夜以继日地苦读,决心打破陈规,证明女子同样能治国安邦。一时间,民间学风鼎盛,女子们纷纷展现出不输男儿的才华与志向。
殿试姜珩并没有男女分开,起初男子并不愿与女子坐一起考试,那让他们觉得有失身份,但姜珩坚持,最终他们不得不接受。姜珩也把论题定为“谈皇帝新政”这个命题难住了大多数男子,他们是不愿意女子参政,但这个政令是皇上下达的,他们若是说出反对的言论便是对皇权的不敬,只能硬着头皮违背内心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