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雄缓缓起身,自卧室取出三本经书,递与夏流。此三本经书,皆为珍贵古抄本,然不知出自何高僧之手。继而,黄雄开始阐释起三大经王:《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相传乃佛陀悟道后宣说之首部经典,蕴含其全部教法精髓要义。其中,直接彰显佛陀广博无尽、圆融无碍之因行果德,堪称经中之海,无所不包,展现出巍巍壮观、不可思议之境界。
至于人生,《华严经》所告知者为何?实乃众人常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此句乃出自华严,原经文曰:三世一切诸如来,靡不护念初发心。又言:如菩萨初心,不与后心俱。吾人处世,当恒常保持初出之心情。
譬如年少者,甫出校门,满怀壮志,满怀希冀,然入世既久,挫折既多,艰难困苦既历,或心受染而变坏;或本爽直而不敢言;或本坦白而变得弯曲;或本有抱负而终至窝囊。
世多以为,社会环境影响人心,实则,社会环境不足以影响吾人。若自身具独立之造诣修养,于任何繁杂之世界,任何繁杂之时代环境,皆如庄子所言“游刃有余”,亦恒常保持初出之心情,此乃至上之修养。
儒释道三家,皆有一言,谓“永持初心”,乃初始之心理状态,纯洁无暇,不受外界环境之浸染,恒久保持光明磊落、坦白纯洁之态,如老子所言“若婴儿”。
故《华严经》中佛曰:“初发心即成正等正觉”,此经典之文字,可有多种诠释。其一,最初之念头清晰明了、参透透彻,即为菩提,即成佛;其二,最初之动机为出家,那颗诚恳真挚之心永恒不变,必成正果,必成佛。
为人处世亦如此,初始对人诚恳,对人有礼,对人友善,恒久如初,必成大器。最初者即最后者;最基础者即最高深者;最初之念亦为最后之念。吾等未曾留意此点,往往稍有斩获,便弃最初之念于不顾,不知回头,从根本处踏实做起。故佛家有一言:“出家如初,成佛有余。”若出家数十载,皆如最初之念那般诚恳,必早已成功。
当拾起初心。那诚恳追求之心情,须持之以恒,人不可放纵自己,一放纵则前功尽弃。众人皆当警觉,一切道理皆当自我警觉反省。无论学佛抑或做人,皆为八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此两句古训,人人皆晓,却无人能行。若第一步有误,其后诸事皆错,此中心基础未打好,欲求高远之成就实不可能,至少难以持久。
老子亦曾言“慎终如始”,此四字需谨记于心,乃一生成功之要诀。其言,至成功之际,亦当保持初始之态度,坚守本真。即便成就最伟大之事,登至巅峰之位,亦要心无杂念,如处慈母怀中般平凡,方为真正之成功。更须知前因后果,勿因成功而自满,勿因学问、事业有成而昏头。如此,则即刻“几成而败”,终归失败。于登顶之时,始终持初始之心境,方能永远成功,盖因不自满不骄慢,始终平凡。“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任何成功皆不可满足,永远保持首日之心情,则永远无失败,永远进步。
《法华经》云:痛苦快乐,只在一念之间。《法华经》,全名《妙法莲华经》,乃佛陀释迦牟尼晚年之教诲,所宣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众生不论贫富贵贱,皆可成佛。佛于《法华经》中曰:“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此大事因缘,即为使众生开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法华经》之最终目的,乃令所有众生皆能离苦得乐,获究竟之清净。
《法华经》之智慧,于现世之人,具非凡之意义、深邃之价值。现今,人心愈发迷茫,“烦躁”“没劲”“懒得管”,渐成众人之口头禅,外表嬉闹而内心冷漠,已成现代人之基本特质。人们宁可将热忱与精力倾注于虚拟之网络或迷情之酒吧,亦不愿对现实展露真切之神情。人与人之间,仿若隔万重山峦,一切繁华豪情背后,皆为无所归依之落寞与恐慌。华美精致之表象,亦难掩现代人内心之迷离困顿。人们于追求物质快感之际,却感精神之急速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