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牛马
阿希什二十来岁,个子不高,但体格健壮。和大多数孟买年轻人一样,他成长于贫民窟。
乔格什瓦里区的贫民窟,那个被烧死的印度少女,她家就离这儿不远,阿希什甚至去串过门。
现在那一片已经被政府派人围了起来,不管是印度教徒,还是幕民,都不准接近。
理由是担心再次引起两个教派之间的冲突,但很多公益组织不买账。他们认为应该彻查此案,湿婆军的暴行不能就此放过,而毫不追究。
只不过谁在乎呢至少阿希什就不在乎,他也是印度教徒,天然偏向湿婆军一方。
比起调查暴动案件,他更在乎明天去哪找工作,以及什么时候能搬出这个鬼地方。
小学二年级时,他的双亲病重。他父亲在汽车修理厂上夜班,薪资微薄,先是得了肠溃疡,后来发展成阑尾炎。
他母亲胃里长了一个瘤,每次吃完饭都揉着肚子哀叫。穷人的生活就是这样,因为糟糕的饮食环境,最先承受不住的就是肠胃。
三年间,阿希什的父母频繁进出医院,父亲一度被诊断为“时日无多”。
家里除了阿希什,只有一个比他稍长一些的姐姐,姐弟俩相依为命,亲戚则冷漠以对。
他们巴不得阿希什父母双亡,那样他们就能继承一笔三万卢比的遗产。
阿希什的父母住在库珀医院,伙食糟糕是出了名的,所以绝大多数病人都让家属送饭。
学校十二点半午休,阿希什跑出来,坐42路公交车回家。姐姐在保温盒里装好了饭菜,正等着他。姐姐在女校上学,中午先他一步回家做饭。
阿希什再带着保温盒,赶在下午两点探视时间结束前冲到医院。可他往往差那么一会儿,就被门卫拦在外头,告诉他要等到下一个探视时间,下午四点才能进去。
他苦苦哀求,说父母亲就在二楼的病房,饥肠辘辘,翘首以盼,但门卫毫不通融。阿希什是个身无分文的孩子,只得坐在医院的大门边傻等两小时,任凭饭菜迅速冷却。
他看着别的病人家属给门卫塞钱,对方就二话不说放他们进去。只要10卢比就可以贿赂门卫,但阿希什连这点钱也拿不出来。
当时阿希什就在想,如果给爸妈送饭都做不到,那活着还能干什么
一个人要活,那就得活出个样子来。在孟买,你必须会赚钱。而只要能赚钱,杀人放火他也干。
书上说,印度有四分之三的人口寿命低于二十五岁。阿希什不想自己的父母,成为其中一员。
他太希望自己的父母能过的好一点了,更希望自己将来超越他们。
一旦这种期望落空,那种绝望的愤怒无处宣泄,没有任何一个家庭能够抵挡这股怒火。
在印度,无业青年如同活在炼狱。十八岁以前,你作为儿子被抚养长大,家人竭尽所能给了你最好的。
每天你总是第一个吃饭,然后是你的父亲、母亲,最后才轮到你的姐姐或妹妹。
家里本不宽裕,你的爸爸只得少抽几包烟,你的妈妈舍不得买新纱丽,你的妹妹没有学上,只为把钱省下来供你念书。
所以当你十八岁成年后,你背负的是整个家庭对你的殷切希望。
你不敢转身回头,你知道家人的梦想是什么。你亲眼看到这么多年来他们低三下四,吃得苦中苦,只盼你成为人上人。
你从小享福,为此满怀内疚,现在到了你报恩的时候。你的妹妹要结婚,妈妈又病重,爸爸即将退休,是该由你接过这个家庭的重担了。
这就是阿希什过去二十来年生活的真实写照,如今他毕业了。
他带着毕业证书、怀揣本科学历去找工作,却发现大公司要么不招人,要么因为骚乱已经撤离印度市场。
小公司只雇用现有员工的亲属,而他这个成长于贫民窟的穷小子,在孟买没有一丁点的人脉关系。
阿希什几乎别无选择,他甚至打算铤而走险,去混黑帮,或者加入湿婆军成为打手。
与此同时阿希什还必须安抚家人,告诉他们在自己身上的投资没有白费。
他可以挨打,可以被拒,但他无法不履行自己身为儿子的义务,无法面对家人失望的面孔。
早出晚归或晚出早归都不要紧,只要能赚到钱供养家人。
这是他欠他们的,这是他的命。
孟买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阿希什只不过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个。
阿希什沿着小路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到巷子深处,他的家就座落在这里。外人如果进来,没人带路绝对会迷失在迷宫般的巷道里。
他家的房屋破败,房子是用毛竹和灰泥撑起来的。这些年来他们不断改造,铺了铁皮屋顶,稍稍加固了墙体。
四口人其乐融融,屋子里只有一个房间,就和大多数标准贫民窟一样。
房间里总共只有一把“贵宾专用”的金属折迭椅、一只常客轮番坐的矮凳、一张行军床、一个简易衣橱、一台煤气灶、小饭桌和几层置物架。
这就是阿希什家的全部家当,那张行军床大多数时候是他睡。他父母睡厨房,所谓的厨房就是房间再往里走几步的烧火地方,他姐姐睡桌子底下。
房间的家具因不同的需求不停变换着功能:晚上睡觉用的床在白天时充当沙发,饭桌在不吃饭的时候是写字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