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6章江南茶肆,诗酒自娱
梅花小筑开业已有半月,渐渐在杭州城里有了些名气。这日清晨,李远早早起来准备点心,周晴和周妙则在打理店面。
"姐夫的点心是真的好,"周妙一边擦拭桌椅,一边说,"这些天我看到不少回头客。"
周晴笑道:"是啊,尤其是那个'桂花梅影',每天都有人专门来买。"
正说着,一位穿着儒衫的老者推门而入。周晴认出是城中有名的退休教谕钱先生,连忙上前迎接:"钱先生来了。"
"来晚了些,"钱先生笑呵呵地说,"就怕你家的茶点卖完了。"
"先生说笑了,"周晴说,"您常来,我们都预留着呢。"
钱先生在靠窗的位置坐下。这是他最喜欢的位置,既能看到西湖的景色,又能听到周韵的琴声。
李远端着新出炉的点心出来,特意给钱先生送上一碟"桂花梅影"。
"李掌柜的手艺,"钱先生品尝后赞叹道,"当真是一绝。这点心里不仅有味道,更有意境。"
"先生过奖了,"李远谦虚地说,"不过是些粗浅手艺。"
钱先生摇摇头:"李掌柜太谦虚了。这点心里的巧思,哪是一般人能想到的?就说这'桂花梅影',单是这名字就很有诗意。"
正说着,门外传来一阵喧闹。原来是城里的几个文人雅士结伴而来。他们都是这里的常客,除了为了李远的点心,更是为了能和钱先生讨教诗文。
"钱先生在此,真是太好了,"为首的青年人拱手道,"晚生有几句诗想请先生指点。"
钱先生欣然应允。很快,茶肆里就响起了吟诗论道的声音。周韵适时抚琴,悠扬的琴声为这个清晨增添了几分雅致。
"这位小哥的诗写得不错,"钱先生捋着胡须说,"尤其是'湖光春晓动,山色晚来重'这两句,很有意境。"
年轻文人欣喜道:"多谢先生指教。只是这后面两句,我总觉得欠些意思。"
"李掌柜,"钱先生突然转头喊道,"来听听这位小哥的诗如何?"
李远正在煮茶,闻言走过来。听完年轻人的诗,他沉吟片刻,说:"若要表达春日西湖的生机,不妨在结尾处着重写景。"
"哦?"钱先生来了兴趣,"李掌柜有何高见?"
李远提笔在纸上写道:"若在结尾加上'游人醉看花千树,诗句新添月一钩',既写出了景色,又带出了人的情趣。"
"好!"钱先生击掌赞叹,"李掌柜不仅做得一手好点心,这诗词造诣也是不凡。"
周晴在一旁听着,心中暗笑。她知道,这正是当年南唐后主最擅长的风格。只是现在,这些诗词不再是为了赋咏江山,而是单纯地抒发对生活的热爱。
这时,一位穿着绸缎的富商模样的人走进店里,身后跟着几个伙计,手里还抱着一个古琴。
"李掌柜可在?"那人拱手道,"在下姓张,是城南的绸缎商。听闻这里不仅点心可口,琴艺也是一绝,特地带了家中珍藏的古琴来请教。"
李远看了看周韵,后者会意地点点头。作为琴馆的教习,她早已习惯了这样的请教。
周韵接过那把古琴,轻轻抚摸琴身。这确实是一把好琴,光是那包浆就显示出不凡的年代。
"这是张家三代的传家之宝,"张商人介绍道,"听说是当年建康一位名家所制。"
听到"建康"二字,周韵的手指微微一颤。那座承载着太多记忆的城市,如今只能在梦中相见了。
但她很快就平静下来,开始调音。随着琴弦的轻颤,一段古老的曲子在茶肆中回荡。那是当年建康最流行的一首曲子,名叫《春江花月夜》。
曲声悠扬,如月光洒在春江上,又似花瓣飘落在夜色中。茶肆里的客人都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谈话,沉浸在这美妙的乐音中。
张商人听得入神,不禁感叹:"这曲子...这曲子我在建康也听过,但从未听过如此动人的演绎。"
钱先生闭着眼睛,轻轻摇头晃脑:"妙,实在是妙。这位夫人的琴艺,已经不仅是技巧的展现,更多的是对曲中意境的完美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