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岂有饿死宰相家
曹振镛考中进士,又被点为庶吉士后,仕途可以说是一帆风顺,进入了快车道。
到了嘉庆年间,嘉庆皇帝对他非常欣赏,大力提拔重用。曹振镛51岁时便任工部尚书,并得到了太子少保的尊衔。后来又升为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衔。
到了道光时期,曹振镛更是飞黄腾达,被任命为军机大臣,升任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这时他65岁。接下来道光皇帝更是欣赏重用他,升任太傅,赐紫缰,图形紫光阁,列功臣之中。还得到了御赐双眼花翎的待遇。
曹振镛81岁时去世,道光帝亲临吊丧,并赐谥号为“文正”,这是对臣子最高的评价。道光皇帝还下旨将曹振镛入祀贤良祠。
曹振镛的为官之道非常有水平,可以说是大音希声、大智若愚。他圆滑至极,从不树敌,即使别人想抓他把柄也抓不到。他从来不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为官之道是六个字:“多磕头,少说话”。这六个字是他自己的总结,可谓字字珠玑,千金不易。谁要是能真正明白、吃透、践行这六个字,那在官场上必然是一帆风顺,步步青云。
曹振镛的不少亲属都做盐业买卖。后来朝廷因为财政亏空实在太大,国库空虚,皇帝手里也没钱使,便把算盘打到了盐业的头上。
食盐专卖制度是几千年来一以贯之的,因为人必须吃盐,不吃的话身体受不了。这样的生活必需品,管制起来实行国家专卖,利益可是太大了。封建社会时盐税是财政收入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民间也经常会有贩卖私盐的,和皇帝争利,比如黄巢就是个很有实力的私盐贩子。
现在市场经济发达,人们获取食盐非常容易,发愁的是吃多了盐会使高血压发病率增加,多数情况下都是在考虑控制食盐摄入量。可古代时并不是这样,一旦出了点什么问题,很可能某个地区就没盐吃。没盐吃一个最常见的的症状便是低钠性肌无力,俗称“软脚病”,人没什么力气。一旦吃上盐,一两天就好了。几十年前民间往往说“不吃盐没力气”,指的就是过低的盐摄入量会导致这种“低钠性肌无力”。
皇帝要搞盐政改革,打算从盐业上捞钱,这肯定要影响曹氏家族的利益。亲戚们纷纷来诉苦求助,让曹振镛在皇帝身边说说话,发挥一下作用,尽可能保护家族利益。结果曹振镛哈哈一笑,说道:
“焉有饿死之宰相家?”
这说明曹振镛非常明白,无论到了什么时候,官员都会因为自身优势而攫取最大利益,确实是饿不死当官的。这和一般民众大不相同。
尤其是到了灾年,到了特殊时期,本身就掌管着物资分配权力的行政部门,其上上下下肯定更是会首先满足自己以及家里人的利益。即使上面领导基本上也都明白这一点:把下面官员们都饿死了,谁去干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