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64章 苏辙(2/2)

宰相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颍昌。

独门谢客十余载,致力于整理旧着、教育子弟。

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享年七十四岁。

被追复为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又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着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其诗力图追随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稍逊。

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有《栾城集》等传世。

“苏东坡!!!”换成李向阳,大吃一惊了。

苏辙他不知道,苏东坡他可是知道的。

但是,苏东坡的父亲苏洵,李向阳也没有听过。

三苏游京,苏辙生于宋宝元二年二月二十日(1039年3月17日),时其父苏洵三十一岁,游学四方。

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以学识品行教授给二子苏轼、苏辙。

嘉佑元年(1056年)春,苏辙父子三人同游都城开封(今河南开封),途经成都时,拜访出知益州的大臣张方平。

张方平以国士礼对待苏辙父子。嘉佑二年(1057年),苏辙、苏轼兄弟参加礼部会试,当时欧阳修知贡举,将苏轼、苏辙兄弟置于高等,苏辙名登五甲。

中第后,他献《上枢密韩太尉书》于枢密使韩琦。

同年四月,因母亲程氏去世,父子三人回到蜀地。

嘉佑三年(1058年)至嘉佑四年(1059年)十月,苏辙随父在开封游历。十二月,全家抵达江陵,苏辙将舟中创作的诗赋一百篇整理为《南行集》。

嘉佑五年(1060年),苏辙随父从江陵回到开封,父子三人将途中所作的诗赋(共七十三篇)整理为《南行后集》,苏辙作《南行后集引》。

三月,天章阁待制杨畋奉命调铨(根据考绩迁调)官员,授苏辙为河南府渑池县主簿,又举他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科举吏治类科目)。

同年,苏辙与苏轼在东京怀远驿读书,准备制科考试。

科举风波嘉佑六年(1061年)八月,苏辙参与殿试。

当时仁宗已五十二岁,苏辙想他或许对政事感到疲倦,所以尽力讲政事得失,而对宫禁朝廷之事,议论尤为激切。

策问试卷送上后,苏辙自认为一定被黜落。

覆考官司马光将其置于第三等,初考官胡宿不同意。

司马光与范镇商议后将其置于第四等,三司使蔡襄也力保苏辙。只有胡宿认为苏辙对仁宗不恭,坚持要求黜落他。

仁宗说:“以直言来得人,而因直言抛弃他,天下人会怎么说我呢?”宰臣不得已,把他列入下等。

不久后,苏辙被任命为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

当时苏洵奉命修《礼书》,苏轼出为签书凤翔判官。苏辙要求在京城侍养父亲,获朝廷准许。

陈老一口气将苏氏三人,来龙去脉,详细地对李向阳,徒弟讲了半天。

原来考古,鉴赏文物,就是这种文化传承。

李向阳第一个拍起了掌声了,对陈老的详解仔细,赶紧拍了掌声。

黄忠和,陈老徒弟,店员也相继拍了掌声。

@久久小说网 . www.9cco.com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久久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