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感,我到现在还是狐假虎威,靠我自己的本事,和修复对象沟通不了,只能依靠铜片……
沈乐怨念了一下。要和修复对象完整沟通,果然还是要把它完全修复好。
现在的问题是,木板拼好了,船只的牢固程度还有很大问题。沈乐叹了口气,开始指挥罗裙们:“来,咱们再把船拆开……”
【当!!!】
佛龛里一声钟鸣。沉厚,洪亮,却有些急迫,有些焦躁。
像是佛龛里那尊千手观音佛像,在代表罗裙们表达不满:
搞什么!搞什么啊!
我们辛辛苦苦,费尽力气,好容易把它拼起来的!
你一声令下,就要重新拆开啊
“……乖,还是拆开吧,你们少了工序了。”沈乐叹口气,不得不亲自下场,去拍拍佛龛边缘,表示安慰:
“木板是拼上去了,但是钉子呢铁钉都没有钉进去啊!铁钉不钉进去,整艘船不够稳固,强度不够,也顶不住风浪——重来!”
重来就重来。罗裙们垂头丧气,在脚手架竹子上借力,将各个木构件一样一样拆开。
沈乐盯着它们拆完,再去看最早拆船过程中,剩下来的那些钉子:
“感觉……好像少了很多”
按照《龙江船厂志》,四百料的战船,光是铁钉,就需要用一千八百二十斤,此外还需要熟铁两百斤,大概是用来打铁箍和其他铁器。
沈乐最初把木船拆开的时候,发现的铁钉和其他铁器,他都一根一根,关照罗裙们拣出来收好,甚至还贴条标注,哪一根是从哪里拆出来的。
有几个专门的大箱子,用来放置这些铁器,密封,充氮,唯恐铁器进一步被腐蚀。
但是,沈乐甚至不用特地去称重,去统计,就能估计出来:
这里面拆出来的铁器,重量大大不足。别说一吨了,连半吨都没有——
但凡有半吨,他那几个箱子,也不可能放得下,那个架子,也不可能单独用来放铁器,总得多分开几个架子放!
而且,拆卸船只的过程中,在各个钉孔看到的锈迹,也告诉他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
在这艘船变成灵器,或者,向着灵器转变,它的灵力能够护持自身之前,已经有很多铁钉,干脆利落地锈掉了,消失了……
“伤脑筋了……”
沈乐挠头。明代战船上,光是铁钉的种类就有六七种,至少几万个钉子。
铲钉、方钉、枣核钉、爬头钉、扁头钉,不同的钉子,有不同的钉法,不同的位置,不同的疏密度。
古代船书上写的是“以一尺四寸用一钉为度,”好极了,古代的一尺四寸,是现在的多少
有些地方用榫接加铁钉,在舱壁上预开榫槽,在外板上开孔缝,把铁钉打进外板,并且落在榫槽当中;
有些地方用垂穿铁钉搭接法,有些地方用斜穿铁钉平接法……
靠他拆船过程中,看到的这些钉子和钉孔,完全搞不定啊!
“师兄救我!”
沈乐果断给博士师兄发了消息过去。
要整体复原,靠他自己的力量已经不够了,果断要依靠前辈们的智慧!
师兄,你们修船修了这么久,几乎把整艘船复原完成了,你们多给点资料啊!
古船的船身上,哪里有钉子,哪里需要多大多长、什么形状的钉子,哪个钉子是从哪个位置钉进去,怎么钉进去,赶紧把资料发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