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部分办案人员坚守在监控分析室,继续在海量的监控记录中寻找那一丝可能存在的破绽;
另一边,另一组办案人员再次回到案发现场的别墅内。
清晨的阳光艰难地穿透窗帘的缝隙,洒在被洗劫一空的别墅里,给原本阴森的空间带来了一丝微弱的光亮。
办案人员们戴上手套,手持勘查工具,从别墅的玄关开始,一寸一寸地对整栋房屋进行重新勘察。
他们弓着腰,目光如炬,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每一块地板、每一面墙壁、每一件家具,都在他们的仔细检查下无所遁形。
他们用放大镜观察地板上的划痕,用刷子收集可能存在的毛发纤维,试图从这些细微的痕迹中找到新的线索。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几个小时的高强度搜查后,尽管没有找到与案件直接相关的新线索,但别墅内的布局、物品的摆放,以及小偷作案时的种种痕迹,让办案人员有了一个全新的想法。
盗贼对别墅内部结构的熟悉程度,以及作案时有条不紊的节奏,似乎都在暗示着,这起案件并非偶然发生,盗贼很可能是通过某种途径,对别墅主人的生活规律和房屋布局了如指掌。
难道这是一起熟人作案,亦或是经过精心策划、有备而来的盗窃?
带着这个新的疑问,办案人员决定从别墅主人的人际关系入手,展开新一轮的调查。
在对案发现场进行复盘时,办案人员发现窃贼行径透着诸多蹊跷。
这栋三层别墅的每一个房间,都被窃贼“光顾”得十分彻底,每个抽屉、每一处角落都没能逃过他们的翻找,可见窃贼对别墅内部的结构布局极为熟悉。
从一楼的客厅到地下室,再到二楼的主卧和儿童房,乃至三楼的书房和休闲区,窃贼行动有条不紊,毫无慌乱之感,仿佛对每个房间的功能和物品摆放了如指掌,整个作案过程从容不迫。
结合这些情况,办案人员有充分理由怀疑,这起案子要么是熟人作案,要么是有人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小梅家的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
为了证实这一推断,他们再次将目光聚焦到案发当晚的细节上。
案发当晚,小梅因为临时决定处理工作,选择在儿子卧室休息,而这一信息外人很难知晓。
可窃贼却像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径直潜入主卧实施盗窃,这不得不让人产生怀疑。
另外,房屋的门窗完好无损,没有任何被暴力破坏的痕迹,窃贼就像是拿着自家钥匙一般,轻松进入别墅,这显然不是普通盗贼能做到的。
更何况,这个小区的安保堪称固若金汤,有着24小时值守的保安、无死角的监控摄像头,以及完备的门禁系统。
在如此严密的安保措施下,窃贼不仅能够顺利潜入,还能在作案后全身而退,没有留下任何明显的踪迹,这绝非偶然。
综合种种迹象,办案人员愈发笃定,这起盗窃案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窃贼很可能通过某种不为人知的渠道,提前获取了关键信息,从而策划了这场看似天衣无缝的盗窃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