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艰难的谈判,在李松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取得了初步成功。然而,他心里明白,这仅仅只是个开始,后续还有诸多繁杂的工作亟待完成。而且,刘天那边随时都有可能察觉到他的真实动向,进而再次出手搅局。
为了尽可能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李松精心布局,释放出诸多假消息。别的不说,单是丁鹏和秦辉两位副厂长每日带着厚礼频繁拜访几家国营纺织厂,就成功分散了刘天不少注意力。
刘天得知丁鹏和秦辉这般举动后,不禁嗤笑出声:“就凭他们,还妄图在这节骨眼上与国营纺织厂达成合作?简直是异想天开,不自量力!”
刘天笃定李松已然无计可施,只能做些徒劳无功的挣扎,于是逐渐放松了警惕,不再像先前那样密切监视李松的一举一动。
而李松这边,趁着刘天的懈怠,与玉泉山纺织厂暗中又进行了三次深入谈判。每次谈判,他都展现出坚定不移的诚意与清晰明确的规划。双方就收购后如何让纺织厂起死回生、怎样带动村里经济发展等问题,展开了详尽的商讨。终于,双方达成协议,李松以三十万的价格成功收购玉泉山纺织厂。自此,玉泉山纺织厂正式成为李松的个人产业。
这三十万,对李松而言,着实不是一笔小数目。但他心里清楚,这是百花服装厂摆脱困境的关键一步,这笔钱必须得花。
签订协议后,李松马不停蹄地前往相关部门办理登记手续。一切手续办妥后,他才暗暗松了口气。好在刘天并未察觉前来捣乱,否则,此次收购怕是又要波折不断。
如今,玉泉山纺织厂已归他所有,即便此刻刘天察觉到,也已然为时已晚。交易既已达成,木已成舟,无法更改。
不过,李松收购玉泉山纺织厂后,并未大张旗鼓地宣扬。而是第一时间赶赴厂区视察。踏入厂区,眼前的景象尽收眼底:总共有四个正在使用的车间,另外还有两个已建好的车间,只需购置设备、招募工人,便可随时投入生产;然而,还有四个车间尚在建设中,却因资金链断裂而被迫停工,建筑材料杂乱地堆放着,一片破败狼藉之象。
李松深知,待服装厂步入正轨,对布料的需求量必将极为庞大,玉泉山纺织厂的产能必须尽快跟上节奏。他当机立断,下令停工的车间即刻恢复施工,务必加快建设进度。对于那两个已建好的车间,他迅速安排人员去采购先进的纺织设备,并着手开展招工事宜。
与此同时,李松也在紧锣密鼓地为百花服装厂即将推出的产品做宣传筹备。见识过后世广告巨大威力的李松明白,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崭露头角,不仅需要优质的产品,广泛的宣传更是必不可少。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在京都日报上投放广告,打出“七天之后,不见不散”的宣传语,成功吊足了消费者的胃口。
而此时的刘天,还沉浸在坐等看百花服装厂笑话的美梦中。他依旧坚信,在布料供应的难题桎梏下,李松根本无力翻身。直到这天,他的秘书神色慌张地拿着一份京都日报,匆匆走进办公室:“刘总,您快看……百花服装厂居然在京都日报上打起广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