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 第十五章:风水故事—寺庙灵签
清朝康熙年间,四海初平,历经烽火硝烟后的华夏大地,渐渐从疮痍中复苏。百姓们在这难得的太平岁月里,内心对于安宁与希望的渴望愈发炽热。在京城郊外的翠微山上,有一座慈恩古寺,红墙青瓦,古木参天。寺庙始建于前朝,岁月悠悠,沉淀下厚重的底蕴。
曾经,这里的香火鼎盛非凡。破晓时分,雄浑的钟声从寺庙中传出,悠悠然飘散在山林之间,仿佛在诉说着佛理禅机。周边百里的善男信女,或徒步,或乘车,不辞辛劳地赶来朝拜祈福。寺内的灵签,更是声名远扬,据说极为灵验,引得无数人慕名而来。无论是待字闺中的少女求一段美满姻缘,还是寒窗苦读的书生问仕途前程,亦或是为家人健康忧心的老者盼平安顺遂,诸多香客都能在这灵签之中,寻得一丝慰藉与指引。因而,慈恩寺成了周边百姓心中最为神圣的精神寄托之地。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寺庙里的灵签开始变得不准了。起初,只是零星有香客低声抱怨,说求得的灵签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大相径庭。但随着时日迁延,这样的情况愈发频繁。香客们依旧满怀着热忱与期待,踏入寺庙的大门。他们在庄严肃穆的佛像前虔诚跪地,双手紧紧合十,心中默默念叨着自己的心愿,而后轻轻摇动签筒,期望能从那一根根竹签之上,窥见未来生活的希望之光。可当他们小心翼翼展开签文,逐字逐句研读之后,却发现上面的内容与自己的所求背道而驰,或是给出的指引空洞无物,毫无用处。有的香客盼子心切,盼望着能迎来新生命的降临,灵签却显示仕途顺遂,与求子之事毫无关联;有的香客深陷生意困境,资金周转艰难,店铺面临倒闭危机,灵签却只字不提财运,反而大谈修身养性,让人摸不着头脑。
渐渐地,失望的阴霾笼罩在每一位香客心头,不满的情绪如涟漪般在人群中扩散开来。曾经熙熙攘攘、人声鼎沸的寺庙,如今变得门可罗雀,冷冷清清。曾经在求签处排着长队,满怀憧憬、交头接耳讨论着灵签寓意的热闹场景,如今已成为遥远的回忆。寺庙里的僧人们,看着日益冷清的庙宇,望着那逐渐稀疏的香火,心中满是忧虑与无奈。主持方丈法号慧明,年逾古稀,他修行多年,慈悲为怀。面对寺庙的困境,他心急如焚,每日天未亮便起身,在佛前长跪不起,双手不停地拨动着念珠,口中念念有词,祈求佛祖的庇佑,希望能找到灵签失灵的原因,可无论他如何虔诚祈祷,始终一无所获,徒留满心的困惑与焦急。
就在寺庙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之时,一位名叫冯清阳的风水师听闻了此事。冯道长常年云游四方,在江湖上颇具声名,他身着一袭道袍,手持拂尘,仙风道骨。他自幼研习风水堪舆之术,对阴阳五行、气场流转、山川地势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多年来,他凭借着自己的学识与智慧,帮助无数人化解灾祸,调整风水,因而在民间被传得神乎其神。他得知慈恩寺的情况后,心中一动,决定前往一探究竟,凭借自己的能力,帮助寺庙摆脱困境。
冯道长来到寺庙,并未急于进入大殿,而是绕着寺庙的周边仔细查看起来。他脚步沉稳,目光如炬,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发现,在寺庙的不远处,新建了几座高楼。这些高楼并非普通民宅,而是当地一位富商为了彰显自己的财富与地位所建。富商姓王,靠经营绸缎生意发家,富甲一方。这几座高楼拔地而起,气势恢宏,雕梁画栋,尽显奢华。可在冯道长眼中,它们却如同闯入风水格局的不速之客,破坏了寺庙原有的和谐与平衡。这些高楼阻挡了阳光的照射,使得寺庙内原本充足的阳气被无情削弱。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本应毫无阻碍地洒在寺庙的每一寸土地上,为寺庙带来生机与活力,如今却被高楼遮挡,只能在地面上投下大片的阴影。整个寺庙陷入了一种阴沉沉的氛围之中,生气逐渐消散,灵气也变得微弱不堪。
随后,冯道长走进寺庙内部,他沿着中轴线缓缓前行,每一步都踏得沉稳有力。他仔细观察着每一处建筑和布局,从山门到天王殿,再到大雄宝殿,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当他来到放置灵签的偏殿时,立刻感觉到此处的气场有些异样。灵签被放置在一个角落里,四周的布置杂乱无章,物品随意摆放,毫无秩序可言。地面上落了一层薄薄的灰尘,角落里还有几只蜘蛛结了网,显得破败而萧条。冯道长心中暗自思忖,此处定是气场紊乱之所。他运用自己的风水知识,通过观察方位和周边的环境,结合阴阳五行的原理,判断出这个角落正处于寺庙气场的一个“死穴”之中。灵签放置于此,不仅无法接收到天地间的祥瑞之气,反而受到了负面气场的强烈干扰,在这样的环境下,灵签又怎能灵验呢?
经过一番深入细致的勘察,冯道长心中已然有了应对之策。他找到慧明方丈,两人在方丈室相对而坐。冯道长将自己的发现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方丈,方丈听后,面露忧色,眉头紧紧皱成一个“川”字,急忙说道:“道长,可有破解之法?还望道长能救救我这寺庙,此寺传承多年,承载着无数人的信仰与希望,如今陷入这般困境,老衲实在痛心疾首。”冯道长微微点头,神色镇定,说道:“方丈不必担忧,此事并非无解。依贫道之见,尚有挽回的余地。”接着,他便详细地说出了自己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