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过广东百姓与福建百姓们一样,很快就发现拓荒难度实在太大了,就好比一块热带雨林,百姓们要砍伐树木烧荒,要加高田垄防止频繁的降水冲毁农田,由于多雨多热,杂草生长得极快,单除草这件事就要耗费大量的人力。
而且似这样新开垦出来的农田,土地养分不足,还要不断施肥,绿肥、草木灰等要持续添加,将土地养成可以种植的程度,也需要数年持续之功。
因此两行省的百姓们几乎是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另外一个方式,那就是组团去抢占已经被当地土著开垦出来的良田。
这种事情是很难由朝廷出面主导推动的,因为若是由军队以战争的方式直接占领,却无法吸引足够的百姓前来定居,大概几十年后这些被占领土地总归还是会被遗弃的。
因此朝廷只能鼓励民间,以政策优惠的方式推动,为此朝廷放宽了民间商团组队的限制,放宽了对部分武器的管制,允许相当一部分退伍老兵参与其中。
若是放在前宋,只怕文人士大夫们又要叫嚣,觉得朝廷将权力交给民间,难道就不怕刁民们造反么?
然而王伦是认真分析过自三国、东晋以来江南士绅集团的发展史的,两汉尤其是东汉察举制盛行,读书人群体之中就存在着一个地域歧视链,中原士人歧视凉州、歧视江东,所以江东士族很难在东汉时期做到高官。
由于东吴被西晋所灭,江东士族的地位更低,也就比蜀汉士族高一些,比如著名的张翰,西晋灭吴之后跑到洛阳想要做官,发现根本混不到中原士族群体当中,干脆以“莼鲈之思”为借口辞官归乡。
到了东晋衣冠南渡,曹魏时出现的九品中正制度下,本地的霸主江南士族继续被南逃的江北士族打压,由于南北朝的对立,隋朝以北统一南方,到了唐朝江南士族的整体地位仍旧不高。
然而从唐朝中后期,天下的经济中心就不断向东南转移,东南要承担天下赋税之重,却无法获得匹配的社会地位,不满的情绪就一直存在着。
前宋时期朝廷面对北方和西北的军事压力,拼命从东南搞财政转移,这就惹得东南士绅反对声音极大。
王伦建立新汉后,朝廷的重点仍旧放在北方,东南同样是负责大量的财政转移支付,但反对声音一下就少了许多。
一来是王伦手腕强硬,通过均田杀了不少顽固的士族;二来则是汉军战力强悍,连灭数国,让东南百姓们看到自己缴纳的赋税总归是派上了用场,而不是像前宋那样,花钱打水漂,心里多少有了些平衡。
三来则是王伦推行的政策,奉行的是雨露均沾,不管是士绅还是百姓,起码都能够受到多多少少的收益,那还反对什么?
所以王伦一直认为,江南士绅集团或许真的存在,但不过是一个笼统的、极其松散的、彼此之间并没有建立起统一共同利益的群体,还没有如历史上一般,被蒙元粗放的统治后,形成一股真正的利益集团。
当朝廷积极对外拓展时,民间的利益就与朝廷捆绑在了一起,这就是王伦一直追寻的新的历史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