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朝廷若能扶持隼人,那么日向国也可以分化出所谓的“日向人”,这样倭人就难以似汉人一样,形成一个文化和血缘并重的民族了。
实际上王伦在收复朝鲜行省后,在朝鲜推行的也是这一套政策,愿意成为中原人的,朝廷鼓励并支持,同时给予相当的政策优惠和倾斜;若自认为是新罗人或者百济人,并且也愿意服从中原领导的,王伦也接纳他们。
只是朝鲜行省内部有相当一部分人,自认为是高句丽人,王伦是坚决不同意的。
高句丽那可是华夏境内在东北的地方政权,高句丽论人种那也是东胡族群下的靺鞨、扶余人等,高丽明显是三韩人,不能说有个高丽国,就是继承了高句丽啊!
因此朝廷在官方的宣传中,一直强调高句丽的东北地域属性,认定了这是一个受汉化的地方政权,从来都是中原的藩属国,绝不认同高丽对高句丽的继承关系。
秦桧坐镇朝鲜,对付的主要就是这批妄图将自己三韩人身份向高句丽人上面靠的那一个群体,他觉得朝廷的这种分化政策非常好,有很强的普适性。
书信送到京师,王伦仔细看了数遍,沉默了许久。
王伦很清楚,秦桧的上奏一旦公布,恐怕就会引起另外一场“华夷之辨”。
早在先秦管仲、孔子时代,华夷之辨的一个标准就是衣冠、礼仪,简单来说,就是文明。
但先秦之后,华夷之辨就同时兼具了三个标准,即血缘、地域以及文明,前宋由于与辽国、西夏的长期对峙,宋儒就格外看重血缘与地域。
实际上契丹人的辽国与女真人的金国,官员、贵族们的服饰与中原并不二致,但宋人就是不认可契丹与女真为华夏,而是视其为蛮夷,但辽国又自认为是代表了华夏,金国也有同样的趋势。
王伦对漠南的分化,强调的是固定了游牧场地的部落地域属性,这样就可以逐渐转变为类似陕西百姓自称秦人、两湖百姓自称楚人那样,都认同自己是汉人,其次才会以生活的地域偶尔区分。
哪怕未来不能够对漠南完成彻底的汉化,至少也不会让他们彼此之间迅速形成统一的族群认知,这对于中原王朝是有利的。
但是在东北、朝鲜地区,由于族群的观念已经开始出现,朝廷的手段就不能全部照搬漠南,而是尽可能地强制要求归属为汉人,不能归属的,则暂时承认他们自称的族群身份。
王伦可以接纳漠南、朝鲜人等成为汉人的一个分支,但对于接纳日本倭人,他实在不能。
就像后世的越南人一样,其实越南人对于中原王朝的态度一向很矛盾,他们拼了命地想要自我证明、同时期望中原王朝对他们的认可,那就是认定越南人与汉人是堂兄弟的关系。
但中原王朝的态度更明确,认为汉人是越南人的亲爹,这种彼此认知上的差异,导致了越南在文化上接近汉人,却始终不肯加入中原大家庭。
至于日本倭人,他们连堂兄弟的关系都不肯承认,只认为自己在某个时期是汉人的学生,凭什么我们倭人要给你们汉人当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