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49章 (10)(1/2)
院士谈科普教育:来去皆在生活
“翼龙为什么不属于恐龙?”“复活恐龙能实现吗?”“为什么霸王龙能成为体型巨大的肉食动物?”台下的小朋友频频举手提问。“你这个问题很好。”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徐星为发问者耐心解答。
这是17日在北京举办的院士科普讲座现场发生的一幕。该讲座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共同主办的2024年宋庆龄少年儿童未来科学日系列活动之一,当天还同步举行了第十九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颁奖活动。
不少人少时都曾对恐龙痴迷,但是每个人都会成为古生物学家吗?徐星对此表示,青少年科普的意义不完全在于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吸引孩子关注科学,并在此过程中创造培养科学思维的机会,孩子的思考范畴也会在潜移默化中从科普问题转向科学问题。“这比孩子未来是否研究恐龙重要许多。”徐星笑道。
毋庸讳言,无论是古生物学中有关化石与古老生命的知识,还是理论物理中的粒子、场论等概念,对普通人而言都较为晦涩,若只是就概念谈概念,或许会令不少非专业人士兴趣索然。“这是对科普工作者的一种考验,即如何把深奥的科学道理,用贴切生动的例子讲述出来。比如,北斗定位系统和GpS定位系统都需用到相对论校准天上与地面的时间,我们就从这里入手,阐述相对论中的时间概念。”中国科学院院士、宁波大学校长蔡荣根表示,将科学概念联系生活,才能让学术“下凡”。
在生活中发现科学,将科学用在生活中,是数位院士对科普教育“来路”与“归途”的形容。